当前位置:首页 |
|
信息来源: 市委办公室(市档案局) | 发布时间: 2022-08-17 15: 21 | 浏览次数: |
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标注了浙江新的历史方位和奋斗坐标,开启了“两个先行”伟大征程。7月6日,省委书记袁家军在温岭考察调研,为我们如何学习贯彻省党代会精神、助力推进“两个先行”,指明了方向和路径。温岭市认真贯彻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和袁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围绕“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战略目标,坚持“民营民富民享民治”,探索“三大共富路径”,绘制“八大共富图景”,挂图作战、靶向发力、压茬推进,奋力在“两个先行”大局中示范争先。
一、产业造富,不断激活共富引擎
(一)壮大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实施“强工兴市”战略,坚持“亩均论英雄”“科技创新论英雄”“绿色发展论英雄”,加快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服务链“四链协同”,推动泵与电机、机床工具等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集群经济提升发展。2021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大关,机床装备产业发展被工信部树为全国新典型。聚焦产业结构优化,大力引育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爱尔达芯片、联永科技等项目实现规模化生产,战新产业增加值增长17.7%。一体推进“凤凰”“雄鹰”“雏鹰”等行动,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产品)2家(个)、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4家,“专精特新”相关经验列入全省新一轮“腾笼换鸟、凤凰涅盘”最佳实践案例。
(二)建强科技动力引擎。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市、创新强市首位战略,围绕“两城两湖”城市发展定位,高标谋划九龙湖、龙门湖两大科创中心,科学布局高铁新城研发基地,全力打通“协同创新”“聚才引智”“主体升级”三大通道,为共同富裕注入更多创新动能。累计建成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1家、各类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6家、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75家,机床装备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供需平台获国家级试点,温岭高端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区成功列入省级创建名单。科创人才加速汇聚,2021年共引进顶尖人才3人、高端以上人才10人,成功培育台州首个省领军型创业团队。
(三)放大数字赋能效应。大力实施产业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深入推进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版”,全面激发产业数字化创新活力,持续提升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建成泵业产业大脑1.0,新增省级“未来工厂”试点1家,“数字消费先行区”项目列入全省商务领域共同富裕试点。创新出台“曙光匠才”计划,完成首批116名“曙光匠才”评价认定,“技术工人奔富浙里‘岭’跑”项目入选第二批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试点。
二、优享惠民,全面夯实共富基础
(一)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超前谋划“五纵五横三环”快速路网体系,杭台高铁顺利通车,市域铁路S1线、“两高”联络线等工程加快推进,228国道城东至温峤段、温玉铁路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道路“白改黑”、堵点“大贯通”等城市道路改造提挡加速,成功获评国家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市。统筹抓好水网、电网、光网等基础设施提质升级,基本完成主城区一二级污水管网零直排改造一期等工程,220千伏苍山变成功送电,新(改)建5G基站1077个。
(二)全面提升城乡品质。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强势推进百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主城区城中村三年“清零行动”,通过全域整治、全域改造、全域建设,实现农业向连片集中、村庄向集镇集合、居住向社区集聚,着力构建城乡共富共美新格局。“拆治规”盘活存量建设用地3314亩,完成供地6937亩,改造老旧小区10个。作为国家级试点的横峰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一期住宅安置小区川安华庭顺利安置分配,凤凰山工业园、洋江工业园区建成投用。全面启动实施新一轮农民建房三年行动,累计审批农房5360间(套),实现无房户基本清零。
(三)大力发展民生事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抓好“岭优育”“岭优教”“岭优医”“岭优养”“岭优居”“岭优扶”等幸福民生“六优享”服务,筑牢“品质生活”基石。“双减”政策落地见效,义务教育校内课后托管实现全覆盖。医疗质量稳步提升,市一院成为台州首家县级综合三甲医院,市中医院和台州骨伤医院分别创成省中医、专科三甲医院。创新推出“养老一件事”和“养老机构开业一件事”改革,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改革入选省级试点,“善后码”等13个项目列入省数字化改革“一本账S1”名单。
三、扩中提低,持续擦亮共富成色
(一)促进就业保收。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重点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失业人员等群体创业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全市累计孵化创业实体984家,带动就业1.5万余人。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等富民产业,如石塘镇依托山海资源优势,激活石屋要素,实现渔民梯度转业3000余人,带动间接从业者4000余人。充分发挥“农村致富带头人”的示范引领作用,开展乡村振兴合作创业带头人培训7期,组织专家导师助力乡村振兴活动21次,成功创建浙江省高质量就业村(社区)14个。
(二)做大电商创收。立足市域终端产品丰富优势,积极培育电商主体,建强电商孵化平台,做大汇富春天创业园、工量刃具电子商务园等专业化电商产业园,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制造业电子商务,打通市民增收、产业升级和消费提档的循环通道。目前,全市共有电子商务及配套企业超200家,其中限上企业40多家,年营业额15亿元以上,泵和机电产业集群列入省产业集群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试点。快递进村实现全覆盖,成功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三)拉动农户增收。着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出台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25条政策,成功创建省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先行县,入选省“双强行动”全域宜机化改造(水稻)试点县。积极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渠道,消除相对薄弱村44个,全市村集体经济年度总收入增长15.37%。聚焦低收入群体,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落实落细“一户一策一干部”帮扶制度,举办就业援助专场招聘会,确保共富路上不落一人,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9%,“幸福码”赋能社会救助入选省共同富裕示范区首批典型案例清单。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