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临港产业带规划解读
        信息来源: 市委办公室(市档案局) 发布时间: 2022-08-17 09: 53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浏览次数:

        近期,我市发布《台州市临港产业带发展规划》。该规划旨在充分发挥我市海洋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基础优势,推动能源、化工、医药、汽车及精密制造等一批临港产业向沿海集聚发展,打造世界知名现代海洋城市、全球一流临港产业带。

        出台背景

        (一)迈向国际引领,紧抓产业技术变革,顺应全球临港产业发展新趋势。当前,台州正处于发展动能转换、产业蝶变跃升的关键期,应进一步抢抓新经济、新技术融合突破的重大战略机遇,特别是抓住工业4.0发展快速突破期,加快推进5G通信、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在工业4.0前沿领域形成先行优势,抢占发展主动权、制高点。主动顺应国际经贸新趋势新变化,进一步高水平扩大开放合作,全面提升临港产业核心竞争力,打造全球一流临港产业带。

        (二)坚持全国所需,做强先进制造集群,精准匹配重大国家战略新要求。我国制造业发展正处于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培育做强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是推动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畅通制造业国内国际双循环具有重要意义。对台州而言,要以布局未来、面向全球的眼光和格局,聚焦响应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突出先进制造业全国示范引领的使命担当,聚力建设一批国家级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健康、未来汽车、精密制造集群基地,加快提升台州先进制造业在全省、全国显示度。

        (三)围绕浙江所想,锚定海洋城市,推动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全省域推进海洋强省建设,是探索构建浙江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之举,也是进一步提升全省综合竞争实力和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战略抓手。甬舟温台临港产业带是海洋强省发展新格局“一城一环、四带多联”中的“一带”。对台州而言,围绕全省海洋经济发展总体布局,锚定建设世界知名现代海洋城市的目标,高水平打造竞争力强、全球一流的临港产业带,联动建设五大特色魅力的临港产业城,深度融入台州中心城区和当地县城、中心镇,实现全市综合实力的精进、跃升。

        (四)发挥台州所能,彰显特色亮点,系统重塑临港产业发展新优势。台州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会处,地理位置优越,港口、岸线、海岛、海湾、滩涂等海洋资源丰富,发展海洋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未来台州要综合发挥海洋资源及临港产业基础优势,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一体协同,推进头部企业带动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数字智慧、系统集成、全链完备的集群化现代化方向跃迁升级,聚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知名度和辨识度的五大临港产业城,重塑临港产业发展新优势。

        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完整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打造高能级城市、促进高水平共富”,以工业4.0标杆城市建设为引领,全市域发展海洋经济,将临港产业带作为关键突破口,建设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健康、未来汽车、精密制造五大产业城,与滨海城镇连绵带、生态海岸带融合发展,辐射带动西部山区绿色经济区、中部都市经济区及三门湾、台州湾、乐清湾区域统筹发展,形成空间成片、交通成网、产业成链、创新成核、生态成圈的临港产业带一体化发展格局,努力成为世界知名现代海洋城市、全球一流临港产业带,为全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作出台州贡献、提供台州方案。

        到2026年,初步建成具有长三角重要影响力的现代海洋城市、临港产业带示范标杆,形成一批工业4.0标杆城市建设标志性成果,助推台州成功跻身全国万亿GDP城市俱乐部,跻身全国先进制造业城市第一方阵。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突破1500亿元,海洋经济发展水平进入长三角前列。临港产业发展水平迈向中高端,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其中以五大产业城为核心的临港产业带总产值占70 %以上。

        到2030年,基本建成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现代海洋城市、工业4.0标杆城市和临港产业带示范标杆,在全国先进制造业城市第一方阵中晋位升级。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突破2500亿元,海洋经济发展水平进入全国前列,海洋城市影响力基本达到世界知名水平。临港产业发展能级基本达到全球一流高度。

        到2035年,高水平建成世界知名现代海洋城市、工业4.0标杆城市和全球一流临港产业带,领跑全国先进制造业城市。

        重点任务

        (一)新能源城

        瞄准全球新能源产业发展潮流趋势,以三门为核心区、联动台州全域,高标准建设核电基地,加快发展海洋风能、光伏、天然气、抽水蓄能、氢能等绿色能源及关联产业,不断提高清洁能源供给能力、能源保障能力、能源项目带动能力,打造集“清洁发电、新型储能、装机制造、科技研发”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集群,高水平服务“双碳”目标,高质量建成能源供给优质稳定、消费清洁高效、产业创新引领的新能源城。

        ۩现有基础

        能源发展布局不断优化。截至2021年底,全市已初步形成“三基地、四张网”的能源发展布局,建成投运三门核电一期、台州第二电厂、仙居下岸抽水蓄能电站、中广核三门龙母山风电场等一批重大能源项目。全市电力总装机容量达1473.6万千瓦,煤电装机容量占比50%,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核电装机250万千瓦、抽水蓄能装机270万千瓦、清洁火电装机746万千瓦、风力发电装机26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118万千瓦,此外还有潮汐能、生物质能、热电联产等,能源总产值合计248亿元。龙头企业实力强劲。现有三门核电、台州第二电厂、华能玉环电厂等一批实力强劲的龙头企业,相关从业人员数超万人。清洁能源开发潜力巨大。全市拥有丰富多样的滩涂、岸线、海岛等海洋资源,以及丰富的风能、太阳能、海洋能等新能源资源及良好开发条件,适宜建造多座火电站、潮汐能电站和抽水蓄能电站,终期装机容量可达2000余万千瓦,是全国理想的能源基地。

        ۩发展目标

        到2026年,全市电源总装机容量超过3500万千瓦,其中新增2100万千瓦。在新增电源装机容量中,核电与清洁能源装机容量总和超1600万千瓦,占电力总装机容量的76%以上。延伸发展绿色能源关联设备与能源管理服务产值突破300亿元,实现绿色能源产值突破1000亿元。新引进各类创新机构和平台3个以上。

        到2030年,新能源城“一核多点”布局基本形成,成为国内品种最全的清洁能源基地。新增绿色能源1000万千瓦,绿色能源关联产业与管理服务产值突破400亿元,绿色能源产值突破2000亿元,打造以绿色能源、未来新能源为支撑的创新示范基地。

        ۩发展举措

        大力发展核电及其关联产业。以三门核电为发展重点,加快推进二期项目建成并网,“十四五”时期核准开工三期项目,加强与中核、华能等央企对接,引进各类央企子公司在台州投资。推动中核产业基金落户三门,培育一批本土关联企业,积极引进核电产业高能级科研院所,开展核电关联领域技术创新、标准制定等,推进我国自主研发的第四代核电技术—高温气冷堆落地建设,提升台州在核电领域的影响力。积极对接浙能集团、浙勤集团等省内相关领域知名企业,培育发展观光旅游、科普教育、会议会展、核农业等核能延伸产业。

        扎实推进非核能源发展。推动“风、光、水、储”一体化集聚发展,全态链接新能源城,做大总量、做全形态。大力开发海上风电,积极推进临海、温岭、玉环等地海上风电项目建设。加快天台九龙、三门峙洋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推进仙居广度、临海河头、天台石梁、三门孙家等抽水蓄能项目前期工作,打造全球重要的抽水蓄能调峰调频基地。着力推进玉环、天台、仙居、三门整县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开发试点工作。加快建设温岭100MW潮光互补、临海桃渚镇200MW渔光互补、中核三门200MW滩涂光伏、温岭市东部230MW滩涂渔光互补、椒江滩涂光伏产业、黄岩综合能源开发基地等集中式互补型光伏发电项目。推进玉环LNG储运站建设,争取头门港布局建设LNG接收(储运)站列入国家规划,以“资源+新能源创新中心”模式,建设国家一流的天然气利用研发中心。加大燃气发电项目的前期工作力度,力争新增燃气发电装机容量达350万千瓦。探索发展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

        打造能源关联产业集群。拓展高附加值装备领域,引进一批能源装备制造项目,大力发展海洋可再生能源装备、海水淡化综合利用平台,推动碳捕集、碳封存、消纳碳等技术研究和产业应用,延伸清洁能源产业链。依托海上风电等重大项目,以规模化发展为导向,打造集海洋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研发中心、运维和数据中心为一体的海洋风电全产业链示范基地。加快推进海洋油气装备智能化发展,为深海油气资源开发提供有力保障。

        高标准建设能源产业创新中心。优化整合全市能源产业创新资源,围绕储能、氢能、风电等关键领域搭建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平台和高层次人才交流平台,建设新能源协同创新中心。支持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产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针对汽车节能技术、光伏电池生产及专用设备技术、智能电网等绿色能源产业关键环节“卡脖子”的关键共性技术,加强科研攻关,进一步提升风电、氢能、储能、光伏等领域装备研发与产业化水平,深化新型储能技术的研发,推进有机液流电池商业化。

        (二)新材料城

        新材料是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台州将以台州湾新材料产业园为牵引,联动县(市、区)产业平台,重点发展以高端聚烯烃、精细化学品、可降解塑料、特种纤维材料、光电新材料、金属新材料等为主导的高端材料产业,建设龙头企业高度集聚、拳头产品优质供给、创新能力行业领先的世界一流绿色新材料基地,打造台州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现有基础

        产业发展良好。2021年,全市已实现新材料相关产业产值约800亿元,集聚海正生物、永太科技、肯特催化、巨东科技、宏鑫科技、三维股份等一批龙头企业,荣盛石化、司太立锂电池电解液、海正聚乳酸、宏鑫科技募投、富岭塑胶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在全力推进。台州市金属资源再生产业基地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国家级“城市矿产”示范基地之一。本地市场前景广阔。台州已形成以汽车、精密制造、绿色化工为主导的先进产业集群,对工程塑料、合成橡胶、合成树脂、高性能合成纤维等化工新材料和金属新材料需求大,具备打造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发展的化工新材料和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的良好基础。全市年使用乙烯、聚乙烯、聚苯乙烯等各类石化产品原料700多万吨,聚丙烯年消耗量超300万吨,金属新材料年消耗量超过20万吨。配套扎实、发展潜力巨大。产城电力供应保障充分有力,供水能力经扩建或新建后可实现供水100万吨/日以上,依托南洋医化园区现有四家危废处置企业,具备40万吨/年以上的危废处理能力。北洋涂围区外侧50000亩滩涂具备优质的围垦自然条件,洋市涂区块可拓展面积约20000亩,可为新材料基地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

        ۩发展目标

        到2026年,全行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其中新增工业产值1000亿元以上,新引进高端创新机构3个以上,高端聚烯烃、工程塑料、可降解塑料、高性能纤维材料、先进光电材料、金属新材料等产业链条基本成型,产业特色鲜明、集聚效应明显、创新能力突出、绿色低碳引领的世界一流新材料基地基本形成,为台州乃至浙江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到2030年,全行业产值突破4000亿元,建成世界一流化工新材料和金属新材料基地,新材料产业成为台州发展的重要引擎。

        ۩发展举措

        聚焦龙头带动,打造具有台州特色的新材料产业链。依托台州新材料产业园,加速引进荣盛集团等一批“链主”型企业,持续放大海正药业、三维股份、司太立药业、永太科技等本地企业在技术储备、产品应用开发等相关领域的优势,大力挖掘台州化工新材料、光电新材料、工程用新材料、金属新材料等领域潜力,重点发展高端聚烯烃、精细化学品、工程塑料、可降解塑料、高性能树脂、特种聚酯、战略新材料、特种橡胶及弹性体、新型金属功能材料等产业,着力建设区域新材料产业创新基地。谋划建设世界再生金属重要集散中心、国家级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聚焦创新引领,推动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荣盛集团等“链主”型企业联动国内顶尖高校院所,共同在台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世界一流的化工新材料研究院,引进国内外顶尖人才团队和技术,为后续新材料项目建设提供智力和决策支撑。加快创建聚乳酸可降解新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省级工程实验室,引进一批新材料产业高层次人才,积极促进陈学思院士团队研发成果第二代聚乳酸项目落地。聚焦聚乳酸中间体丙交酯的合成、提纯、旋光度控制等技术瓶颈,加快突破共混、交联等聚乳酸改性技术,探索开发生态环保型无毒催化剂,提高生产管理数字化水平,降低全链条生产成本。

        聚焦区域协同,承接周边城市产业溢出。加强与上海、宁波等地的产业合作,积极对接上海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战略,在海洋高端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材料等领域深化交流合作,积极招引国际一流化工新材料企业,实现与舟山绿色石化基地的联动和差异化发展,争取成为宁波国家级石化基地拓展区。近期以LNG、LPG等多元化、清洁化产品为原料,建设以轻烃制烯烃为主要路径的全产业链化工新材料基地,中期争取纳入国家石化产业规划布局,采用乙烷等气化工路线生产乙烯等原料。支持三门洋市涂区块成为台州新材料产业园拓展区。支持玉环大麦屿以LNG为原材料,谋划推进气化工项目。

        (三)新医药健康城

        顺应全球生命健康科技产业发展趋势,瞄准国际前沿水平,以创新引领、绿色低碳、科学布局、开放发展为原则,巩固化学药优势,多元化布局医疗器械,引育生物制品产业,特色化发展中药产业,逐步形成“原料药+器械+中药+生物药”的新医药健康产业体系,加快建成全国生命健康科创高地,打造世界高端医药制造中心。

        ۩现有基础

        产业集群效应显着。台州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化学原料药出口基地,化学原料药出口占全省的1/3、全国的1/10。药品生产能力全国领先,是国内最大的抗生素、抗肿瘤药生产基地,抗癫痫类等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前列。产业链条完备。已形成基本化工原料→中间体→原料药→制剂的完整产业链主轴,以及医化设备、研发服务平台、辅料、包装、流通等产业构成的副轴。市场主体丰富。全市有规上医药企业68家、医药上市企业19家,其中有3家跻身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拥有7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8家省级研究院和18家院士专家工作站。

        ۩发展目标

        力争到2026年,产值突破1000亿元,其中新增工业产值550亿元,初步形成产学研医结合、上中下游衔接、大中小企业协同的全链条创新体系,创新能力稳步提升,智能制造全省领先,绿色集聚显着提升,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医药健康品牌,集聚一批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医药健康产业总体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到2030年,产值突破1500亿元,实现产业“特而强”,打造形成世界级高端医药产业制造中心,建设成为世界领先的特色原料药集聚区和剂型最多、规格最高的制剂制造高地。

        ۩发展举措

        突出优势,加快打造标志性产业链。巩固化学药优势,坚持走“高精尖”发展道路,强化上游关键医药中间体和下游制剂板块协同,以原料药、制剂一体化发展提升产业链竞争力,积极发展专业化外包服务推动价值链攀升。鼓励发展创新药和高端仿制药研发,积极培育和引进化学药创新药品、创新剂型药品以及以基因工程、新型疫苗、干细胞为代表的现代生物医药,积极发展CDMO等新业态。多元化布局医疗器械,大力发展智能化、精准化、诊疗一体化高端医疗设备,多元化发展康复器械等,支持有条件企业研发制造高端医疗设备关键零部件。坚持中药产业特色化、品牌化发展,建设中药种植基地,做大中药材种植、中药提取物、中成药制造销售等中药全产业链,推动药、文、旅、养融合发展。

        创新突破,提升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围绕原料药制剂一体化、医疗器械多元化、生物制药产业化发展,梳理确定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项目清单,加大技术创新攻关力度。加快医药基础性、前沿性重大创新平台布局,争取国家级平台在台州布点。强化政府、企业、高校院所协同,构建科研机构和院校主导基础研究、企业主导应用研究和产业化,以及创新成果转化协同机制的创新体系。发挥医药龙头企业优势和创新主体作用,建设世界高端医药制造中心、华海国际医药小镇等高端医药产业创新平台。

        龙头引领,构建融通配套的企业梯队。坚持扶优扶强,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加快发展海正、华海、仙琚、海翔等医药龙头企业,培育壮大骨干企业,到2026年,培育超百亿元企业3家、国家单项冠军企业3家。深入实施“凤凰行动”,鼓励支持医药制造龙头企业和医疗装备企业、药品流通企业、医药科研机构之间的整合和重组,增强企业实力和竞争力,实现裂变发展。支持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发展,培育掌握核心技术、产品市场前景好的优质企业,到2026年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突破30家。推进医药健康智能制造发展,高水平建设产业大脑,到2026年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达10家以上,建成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4家。鼓励企业对上下游产业链资源进行整合,形成技术优势、渠道优势、品牌优势、成本优势,实现产业协同发展。

        网络协同,营造产业生态体系。建设一批主导产业突出、创新能力较强的医药健康产业园区,加快打造“三中心一总部”,即医药研发中心、成品药制剂加工中心、符合“六化”验收标准和GMP规范的原料药生产中心及高端医药制造企业总部。建设医药创新中心,为医药研发项目提供小试、中试服务,打造全省一流的孵化平台。创新审评审批机制,加快在医药产业集聚区布局医药创新和审评柔性服务站,强化医药技术审评队伍建设。聚焦医药上市审评环节需求,大力引培药品注册、新药申报、专利申请、检验检测、报关代理、合规咨询、技术交易等专业服务机构。

        (四)未来汽车城

        台州将瞄准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发展方向,锚定“国际知名、全球一流”的目标,以新能源汽车高端品牌为引领,以关键核心零部件制造为重点,围绕产业链创新链构建产业新生态,着力打造未来汽车产业创新先行区、国际新能源高端品牌集聚区和全国汽配产业创新提升示范区,力争早日建成智能产品引领、高端品牌驱动、全链创新集成、产城零碳示范的未来汽车城。

        ۩现有基础

        龙头企业丰富。台州汽车产业基础雄厚,拥有4家整车制造企业、6000多家零部件配套企业(其中上市企业10家)。平台基础扎实。拥有路桥、临海、台州湾新区等三大整车制造基地以及路桥、温岭、玉环、天台、仙居和三门等一批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自主整车企业—龙头零部件企业—中小零部件企业”协同发展的雁形方阵已基本形成。产业生态完整。形成了从整车制造到零部件生产、售后服务、二手车交易、汽车旅游、汽车文化的完整产业链条。

        ۩发展目标

        力争到2026年,产值突破2000亿元,其中新增工业产值800亿元,整车产量超过6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超过40万辆,自主可控、高效协同的现代化汽车全产业链基本形成,整车综合竞争实力显着提升,核心技术创新动力持续增强,关键零部件配套能力不断强化,基本建成产业生态完善、产业布局合理、辐射带动能力强、特色优势明显的汽车产业发展高地。

        到2030年,产值突破3000亿元,未来汽车城产业生态具有全球竞争力,产城高度融合生态国内领先,具备未来汽车技术创新策源能力,智能产品引领、高端品牌驱动、全链创新集成、产城零碳示范发展引领全国,整体水平达到国际知名、全球一流。

        ۩发展举措

        突出统筹协作,建设高端共享的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提升整车制造综合竞争力,加快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推进整车零部件协同发展,支持现有整车企业产能释放,建立配套零部件产业园,提升本地零部件配套率。推进绿色智能化协同发展,鼓励整车和关键零部件企业建设绿色化智能化工厂,加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共享汽车”等新兴商业模式。积极培育“新能源汽车+”新业态,加强新能源汽车产业与信息通信、能源、交通和智慧城市等领域融合,发展以无人机和商业卫星为特色的航空航天产业,适时布局无人驾驶、飞行汽车等前沿领域,在台州湾新区打造未来汽车场景城市。加快发展汽车后市场,推动路桥区方林汽车城、温岭市东南汽车城二手车市场向汽配、汽保、汽修、汽改转型升级。

        补短板、锻长板,打造安全可控的汽车产业链。补齐商用车产业链短板,加快发展新能源商用车及专用车。创新突破关键零部件产业短板,完善创新能力体系,加快在电子、电池、电机、电控、储能等关键部件研发生产领域取得突破。强化产业链各方协同,探索优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促进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深度合作、融合发展。大力推动汽车产业与电子信息、新材料、互联网等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打造零部件“互联网+协同制造”新模式。

        推动竞合发展,培育整零协同的企业梯队。推进核心整车企业发展壮大,集中优势资源全力支持现有沃尔沃汽车、吉利汽车、新吉奥新能源物流汽车等整车制造企业发展,鼓励生产线改造升级和新车型导入。加快仙居比亚迪锂电池项目建设,做强临海、仙居等锂电池配套产业,支持温岭、玉环引进新能源造车新势力,鼓励银轮股份、双环传动、天成自控、沃得尔等优势零部件企业做优做强,加快玉环汽车零部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和省级现代交通装备高新区建设。在汽车模具、电机、内外饰件、齿轮、座椅等零部件领域,优选、扶持和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资金优势明显的企业,力争培育一批具备全球配套能力的关键零部件企业。引导扶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路子,培育上下游协同创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新能源汽车企业群。

        坚持创新引领,加快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共性技术创新平台,聚焦核心工艺、专用材料、关键零部件等短板弱项,提高关键共性技术供给能力,建立汽车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虚拟仿真和测试验证平台,提升整车、关键零部件的计量测试、性能评价与检测认证能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创新载体,推进“创新港(区)”“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一批创业创新示范中心建设。优化产业布局,充分发挥交通轴线、产业园区、创新平台等载体的产业吸聚功能,谋划建设未来汽车城协同创新中心。

        (五)精密制造城

        瞄准“世界一流、国内领先”的目标,坚持以“高端引领、整零协同、产城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集群化”为主攻方向,全面融通产业链、创新链、智慧链和人才链,加速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努力将产城建设成为智能制造先行区、“专精特新”集聚区、创新提升引领区,打造产业层次高端、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生态完善的全球精密制造标杆城市。

        ۩现有基础

        拳头产品丰富,产品关联度高。已形成以温岭、玉环、椒江、黄岩、路桥、台州湾新区为主要集聚区,以机器人与数控机床装备为核心,融合工量刃具等上游功能部件产品,相关配套泵与电机、缝制机械、水暖阀门、模具制造加工等下游用户,上下游融通耦合互动发展的工业母机集群体系。产业门类齐全,区域品牌影响力大。拥有全国首个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建机床装备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供需平台和全国最大的工量刃具专业市场,先后荣获“中国小型‘专特精’机床生产基地”“中国经济型数控车床之都”“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中国缝制设备制造之都”“中国模具之乡”“中国阀门之都”“中国工量刃具名城”“中国植保与清洗机械之都”等称号,产能及市场占有率等都处于全国同类产业集群前列,其中经济型数控机床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是全球最大的缝制设备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全国最大的塑料模具生产基地、泵与电机“国字号”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龙头企业众多,国际竞争力较强。精密制造领域拥有利欧股份、新界泵业、信质电机、精诚模具、海德曼机床、北平机床、东部数控等龙头企业,其中全国缝制设备行业十强企业台州占了六席,杰克股份工业缝纫机全球销量行业第一;精诚模具是全球最大的平面挤出模头制造商,获中国质量奖提名奖。

        ۩发展目标

        力争到2026年,产值突破2000亿元,上市公司总数达30家以上,培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300家以上,培育省级未来工厂、智能工厂15家以上,行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水平大幅提升,优势领域全球领先地位更加巩固,发展质量和效益达到领先水平。

        到2030年,产值突破3000亿元,培育5家以上百亿元级企业,精密制造城产业链、创新链、智慧链和人才链耦合效应充分显现,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建成全球精密制造标杆城市。

        ۩发展举措

        提升主导产业,引导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高质量建设主导产业引领、“新星”产业集聚、特色产业补充的台州特色精密制造产业体系,加快产业链上下游精准对接和资源要素集聚。推动机器人与数控机床、智能缝制设备、高端模具、泵与电机、水暖阀门五大主导产业向产业链后端和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千亿产业集群。重点推动机器人与数控机床产业在“拉长产业链、建强创新链、优化服务链、提升价值链”上发力,充分发挥机床产业大脑作用,谋划建设台州市智能机床装备产业园等产业平台,全面对接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和各类科创资源,加强行业共性难题攻关。发展光电、工业机器人、半导体、智能检测设备、增材制造等一批百亿元级“新星”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在全省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中走在前列。

        强化数字赋能,全面推动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加快建设“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打造智能制造先行区。鼓励龙头企业建设一批未来工厂、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支持产业集群核心企业、产业链“链主”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数字化转型,推动产业链从研发设计到生产供应再到销售服务的全链条智能化改造。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推进产业链级、行业级、区域级、特定环节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加强“园区大脑”系统开发和推广应用,创建一批示范性数字化小微企业园。提升绿色制造水平,建设一批绿色低碳工厂,探索建设“零碳”工厂样板。推动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

        聚焦“专精特新”,大力推进质量提升品牌建设。围绕五大主导产业,构建形成由国际知名的行业领航企业、雄鹰企业、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小巨人”企业和省级“隐形冠军”企业为重点的“专精特新”企业梯队,打造精密制造“上市团队”,建设全国“专精特新”先行区。支持企业家协会、产业集群行业协会、商会、龙头骨干企业推进集群品牌建设,持续提升“椒江缝纫机”“椒江光电”“黄岩模具”“温岭泵与电机”“玉环水暖阀门”等集群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做好“品字标”培育帮扶工作,鼓励支持企业开展“品字标”品牌认证。提升行业标准话语权,结合“中国制造”“浙江制造”标准体系建设,引导企业参与相关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工作,争取一批国家级、省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落户台州,拓展标准研发、标准实施咨询等服务。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