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经略海洋 向海图强 建设全球一流临港产业带
        ——在全市海洋经济发展暨临港产业带建设推进大会上的讲话
        信息来源: 市委办公室(市档案局) 发布时间: 2022-08-17 09: 48 作者: 市委副书记、市长 吴晓东 浏览次数:

        大会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精神,按照省第十五次党代会作出的“建设世界级大湾区”“建设国家经略海洋实践先行区”部署,进一步坚定“经略海洋、向海图强”的信心和决心,动员全市上下奋力建设全球一流临港产业带,以此打开再创辉煌之门、开辟转型跃升之路,为台州在新征程上实现“三高三新”奋斗目标提供战略支撑。

        一、牢记总书记嘱托,把全市上下的思想

        和行动统一到加快临港产业带建设上来

        建设全球一流临港产业带,是新一届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对浙江、对台州的重要嘱托,着眼台州高质量发展全局作出的重要部署。全市上下要深刻认识这项工作的战略意义和全局意义,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站位、深化认识。

        第一,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也是历届市委市政府的不懈追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指出“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在浙江工作期间,总书记于2003年5月专门到舟山、宁波、台州等沿海城市考察,并召开海洋经济发展座谈会,提出“在东海岸港口条件比较好的临港地区,建设若干具有一定规模、各有特色的临港工业基地”“海门、大麦屿、健跳等港口要成为浙江中部沿海以能源、化工等滨海工业为主、内外贸兼顾的综合性港口”。总书记的讲话,为台州海洋经济发展和临港产业带建设指明了方向。

        台州依海而生,港通千年,发展海洋经济最大的优势就在临港产业带。台州位于中国东海岸中心点,港口条件好、腹地深、港产城湾兼具,万吨级以上泊位岸线34.6公里,已开发3.36公里,未开发31.2公里;具有潜力开发的滩涂面积约9.1万亩。长期以来,台州历届党委政府坚持经略海洋不动摇,从撤地设市之初提出打造“科工贸发达的现代化港口城市”,到“开发大港口”,建设“海上台州”,再到“主攻沿海”,构建“湾区型现代都市区”,台州发展海洋经济的思路不断深化,基础不断夯实。到了今天,台州沿海重大平台空间广阔,港口集疏运体系加快成型,海洋经济保持年均10%以上的增长速度,“港口+腹地+平台+制造”优势日益凸显,这样的优势条件在全国都是少有的,完全具备打造世界级临港产业带的基础。

        第二,这是世界先进制造的重要形态,也是台州产业升级的龙门一跃。近代以来,世界主要工业城市多数分布在沿海,美国休斯顿、日本东京、德国汉堡等知名产业城市都是依托沿海优越的港口集疏运和产业链配套条件,实现世界级先进制造的规模集聚和换挡升级。台州作为长三角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当前正处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我们要把推进临港产业带建设,作为“台州制造”顺应全球产业变革的战略抉择。通过临港产业带的大开发大建设,优化全市域生产力布局,加快产业链垂直整合和产城融合,系统推动产业升级、城市升级、治理升级。特别是依托临港经济优势,全面实现产业综合降本,提高全球竞争力。

        第三,这是台州实现“两个先行”的关键所在,也是再创民营经济新辉煌的主平台主战场。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确立“两个先行”的奋斗目标,强调要“面向未来、引领未来”,全面转入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台州的“未来”在于“再创民营经济新辉煌”,而再创新辉煌的主平台主战场就在于临港产业带。临港产业带对台州发展所承载的意义,不仅仅只是产业集聚带,也是民营经济创新带、港产城湾融合带、共同富裕示范带、人口人才汇聚带、品质生活宜居带,在这里孕育着台州发展的创新动能之变、发展格局之变、共富模式之变,蕴藏着巨大的增量空间和潜在爆发力。临港产业带建设正是再创民营经济新辉煌的金钥匙,将创造台州现代化建设和共同富裕的新模式。

        当前,台州临港产业带建设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去年7月,省里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建设海洋强省的若干意见》。这次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世界级大湾区和国家经略海洋实践先行区,迭代建设温台沿海现代产业带。近日,王浩省长作出重要批示,提出“支持台州市打造全球一流的临港产业带,在国土空间规划、能源等方面给予倾斜帮助,推动台州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这些都凸显了台州在全省海洋经济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我们要抢抓机遇、只争朝夕、乘势而上,全力加快临港产业带建设,实现海洋经济跨越式发展。

        二、聚焦“全球一流临港产业带”目标,

        全力推进重点工作落实落地

        台州海洋经济发展和临港产业带建设,总体目标是建设世界知名现代海洋城市、全球一流临港产业带;整体形态是以全市域9个县(市、区)、台州湾新区一体化为总领,以五大城为主体,以集聚创新为核心理念,以工业4.0为标准架构,以台州1号公路为纽带串联,依托“港口+腹地+平台+制造”优势,打造“空间成片、交通成网、产业成链、创新成核、生态成圈”临港发展新格局;建设路径分“三步走”:到2026年,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其中临港产业产值占比70%以上,建成具有长三角重要影响力的现代海洋城市;到2030年,基本建成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现代海洋城市、工业4.0标杆城市和临港产业带示范标杆,在全国先进制造业城市第一方阵中晋位升级;到2035年,高水平全面建成世界知名现代海洋城市、全球一流临港产业带。

        一是抓好五大城建设。沿着台州海岸带从北向南打造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健康、未来汽车、精密制造五大城,构成了台州临港产业带在空间上的集聚区。其中,新能源城以三门为核心,大力发展以核电、风电、光伏、潮汐等绿电为代表的现代能源体系,打造全球绿色能源和关联产业发展示范标杆;新材料城以台州湾新材料产业园为核心,围绕炼油化工大力发展改性塑料、石墨烯、可降解材料等,建成世界一流化工新材料基地,逐步带动形成全产业链规模超万亿元的新材料产业集群;新医药健康城以临海、椒江为核心,抢抓“带量采购”政策机遇,依托原料药、制剂一体化优势,大力发展医药CDMO,打造世界级高端医药制造中心;未来汽车城以台州湾新区、台州湾经开区、温岭为核心,以新能源汽车为新赛道,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新能源电池+车规级芯片+电力总成+智能汽车”的全产业链,打造包含汽车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售后全生态的运行场景,成为全球最大的锂电池之都和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汽车产业基地;精密制造城以温岭、玉环为核心,大力发展精密机床、智能制造等产业,打造全球精密制造标杆城市。当前,重中之重是抓好五大城核心区建设,要坚持市县协同,按照产城人高度融合的理念,在每个产业城打造一个极核引领、可见可感的“城芯”,构建“创新核、制造核、服务核”圈层式产业新生态,兼具“科创顶流、制造高地和产城客厅”三个主体功能,形成“一主引领、多点支撑、全域协同”产业新场景、空间新格局。每个产业城核心区都要系统布局“一批协同创新中心、一类示范产业园区、一群链主型企业(未来工厂)、一个产业大脑和一组高端城市服务功能区”,打造创新主导、充分竞争、融合渗透、共同进化的“产业雨林生态”。各个县(市、区)主体要围绕五大城的核心区,科学谋划首开区、中远期预留区以及产业、科创、配套服务、休闲文旅等功能分区。

        二是推进台州1号公路建设。台州1号公路是联通五大城的沿海廊道。王浩省长考察台州时指出,要将台州1号公路打造成为串联滨海旅游之路、临港产业集聚之路、践行生态理念之路。我们要按照省长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对台州1号公路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条展现大美海岸的旅游休闲路,还是引领城市形态向海洋延伸、产业发展向海岸集聚的纽带,是陆地与海洋潮间带之间的生态绿带,代表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升级,具有充分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人文价值和美学价值。这条公路要借鉴美国加州1号公路的理念,对照“依山望海、最美岸线”的定位,按照“能见大海见大海”“最美的风景在路上”的要求,挖掘整合台州滨海各类自然山水旅游资源,贯通城市、海岸、海岛、渔村、渔港,串联主题公园、自然保护地、露营基地、度假区,打造充满活力魅力的黄金动脉、生活秀场、生态绿带。

        三是按照工业4.0标准全面提升主导产业。实施工业4.0标杆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以五大城为主阵地,以智能制造、智能工厂为核心载体,以多跨融合数字孪生系统为高阶形态,实现生产、产业和产城全域数字治理,将五大城打造成为工业4.0标杆城市的最佳承载地和实践示范地。要谋划打造产城数字大脑,大力建设工业4.0制造中心、工业4.0智造园区,全方位推进产城数字化转型。建设五大城驾驶舱,逐步实现“数据一屏展示、指挥一屏联动、治理一屏闭环、场景一屏透视”。以产业大脑、工业互联网为基础链接,在每个产业城都构建起泛在连接、虚拟映射的数字神经感知网络。要利用3年时间,推进全领域全行业全链条数字化改造,实现百亿元以上产业集群工业互联网平台全覆盖,实现全部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每年网联工业设备和产品50万台以上。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全数字化“航母”“旗舰”,分层分类打造一批标杆式“未来工厂”,大力培育智慧工厂、数字车间和智能制造单元,实现大中小新智造企业融通发展,到2025年培育省未来工厂10家以上、省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50家以上。

        四是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在临港产业带五大城导入未来城市发展理念,布局一批“超级自动步道”“步行空间”“站城一体商务区”等功能空间,建设一批“人气枢纽”“视觉枢纽”“活动枢纽”等地标大厦,打造一批“港主题区”“船主题区”“海主题区”“水主题区”“岛主题区”等产城TOD。要结合青年发展型城市试点建设,围绕打造“工程师之城”,集中落地一批工业设计小镇、青年创新人才中心和青创天地,满足青年创业就业的需求。要导入优质公共服务资源,教育方面要以康桥学校和台职院中德国际学院为基础,打造覆盖全学制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医疗方面要加快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推进力度,形成宜居宜业的“15分钟服务圈”。每个城都要配套建设职业教育学校、国际学校。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布局,引入“云轨”、大数据中心、5G基站等基础设施。重点以创建“双千兆”协同发展典型城市为目标,到2022年底,建成5G基站1.6万个以上,千兆网络覆盖率达80%以上;到2023年建成实现固定和移动网络普遍具备“千兆到户”能力,建成国家千兆城市。

        五是全力引进重大产业项目。要以重大产业项目导入为前提,推动以产兴城、产城融合。从目前看,五大城都已经储备了一批大体量的龙头型产业项目,比如新能源城的核电二期、三期;新材料城的荣盛新材料产业园项目、海正聚乳酸项目;未来汽车城的比亚迪动力电池项目、贲安能源储能电池项目;新医药健康城,正在对接火石团队,引进培育CDMO企业,打造制药领域的“富士康”;精密制造城,温岭东部集聚区正抓住“三区三线”调整的契机,新拓展6000亩以上空间,用于引进重大项目;玉环正在推进机床装备生态产业园建设,打造特色鲜明、功能齐全的“专精特新”产业园区。接下来在这些项目基础上,要进一步围绕“五城十链”,推进域外市内优势产业、创新资源向五大城集聚发展。五大城招商专班要实体化运作,通过“产城场景、产业目录、标准门槛和要素资源”四个精准指引,按照垂直整合一体化的思路开展链式招商。要加快拿出五大城招商目录、地图、政策和培训计划,采用“飞地+基金”等形式推进招商专业化,彻底改变落后招商方式。

        六是推进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港口是临港产业带的“龙头”。要加快构建“一核心两重点多统筹”的港口开发格局,大力推进头门核心港区建设,优化大麦屿、健跳重点港区发展。重点建设汽车滚装通道、西向货运通道、对台经贸通道、能源进出通道和大麦屿港区浙东南地区集装箱转运中心“四通道一中心”,加快推进头门三期码头、大麦屿LNG中转储运项目码头、大麦屿港区1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等重大港航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台州港基础设施系统性重塑、整体性提升。要抢抓RCEP生效机遇,在现有近洋集装箱班轮航线常态化运行的前提下,根据台州外贸实际,每年增开1条以上RCEP国家直航航线。要加快集装箱物流发展,因地制宜开辟台州各港区至宁波内支线,增设台州各港区的短驳船,加密与温州港的短驳船内支航线,便利台州腹地货物出口。要建强干线铁路网,市域铁路S1线年底要投运,加快S2线、金台铁路头门支线二期等项目前期工作。杭绍台高速二期大麦屿铁路支线、健跳铁路支线等要抓紧推进、尽早开工。要建设多层次、广通达的公路网,甬台温高速台州段改扩建、“两高”联络线等项目要加快推进,杭绍台高速南延、瓯玉高速、甬金衢上高速等项目要加快前期工作,不断打开对外新通道。要加快推进通用机场建设,构建“县县通”通用航空网。

        七是推进台州湾科创走廊建设。按照“科创内聚、产业东移”的思路,梯次建设高端科创集聚区、产业孵化加速区和先进制造承载区,实现台州湾科创走廊和“五城十链”的高效贯通,形成通江达海、协同联动的创新创业生态圈层,推动形成“一廊引领、五城协同”的良性互动、统分联动格局,打造全省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和市域科技创新的极核。要抓紧推进年度30个重大科创类项目,聚力建设市区14个功能组团,启动建设长三角(台州)海洋产业技术研究院,年底前创成省高档数控机床技术创新中心。各县(市、区)都要根据优势产业特色,各引进高校院所共建1-2家科创载体。要把“首聚地”“首建区”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中央创新核要强化市级跨区域统筹,充分发挥高铁区位优势、高教园区科创优势和M0用地资源优势,引导全市优质科创资源、创新成果高密度集聚,集群化布局研发中心、工程师中心、技术总部、创投基金和服务机构,建设成为全市最高端的创新策源核心;椒江科创谷要推进院士赋能中心建设,加快团队核心成员到岗;环飞龙湖科创生态圈要开工建设国际科学家创业基地;永宁江科创带要对标“工业4.0发展样板地”的目标,加快打造三江未来城。要立足医药龙头企业和椒江绿色药都小镇、临海国际医药小镇等平台,围绕高端原料药、生物制药提升医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能级。同时,要加大省级以上海外引才计划人选和省级以上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引进力度,力争实现省“鲲鹏行动”计划专家引进零的突破。

        三、举全市之力向海兴海,构建市域一体、强势推进的沿海开发机制

        一是工作专班要攻坚有力。市里要成立临港产业带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工作专班,工作专班要强化全市面上统筹,按照“规划一致、产业一致、行动一致”的要求,加强全市各工作专班、各级相关部门、各类规划的衔接,推动各地主导产业加快向五大城集聚,实现重大项目按节点推进。

        二是基金支持要全面落地。根据全市招大引强会议的部署,这段时间以来市财政局围绕五大城建设拟定了基金新政,并形成了责任清单。原则上按照“财政+国资+民间”联动出资的设立模式,形成“临港产业带母基金+五城子基金”的基金架构。母基金总规模100亿元,主要通过整合市转型升级产业基金建立,采用与县(市、区)政府投资的产业基金合作的模式,投资临港产业带现代制造业项目。“五城子基金”通过县(市、区)政府或市级部门立项,临港产业带母基金参股,主要通过定向或直投等模式引导社会资本靶向投资市政府确定的“五城十链”产业项目。市财政局和市金投集团要加快形成《台州市政府产业基金管理实施细则》和《台州市临港产业带母基金实施方案》。

        三是协同机制要市域一体。临港产业带在地理形态上是大湾区的概念,包含了9个县(市、区)和台州湾新区。从国际惯例看,海岸线100公里内都属于滨海城市,台州港湾到最西边仙居距离刚100公里左右,全域都是一个大湾区,天台、仙居既是山区县,也是沿海县。从产业布局看,五大城是“一核带多点”的产业体系,比如在新能源汽车制造中,未来汽车城是核心,新能源城是能源供给,新材料城是基础配套,精密制造城是技术支撑,五城一体构成了一个产业大生态。全市各级都要把临港产业带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推进,加快建立健全资源集成、全域统筹、利益共享机制,以考核指挥棒、市场化利益分成等方式,充分调动各地参与建设五大城的积极性,实现规划建设一张图、产业布局一盘棋。关键要落实好“飞地”政策,推动临港产业带核心产业向五大城核心区和辐射功能区集聚。

        四是要素配置要重点保障。围绕临港产业带人才引育、产业集聚、招大引强、研发创新、数字化改造等出台一揽子优惠政策,推动能耗、排污、土地、资金等要素向临港产业带五大城倾斜,吸引企业向五大城集聚。特别是土地要素保障方面,五大城建设共需用地指标6.5万亩,要按照“由零散变集聚、以时间换空间、化低效为优配”的思路来破解土地保障难题。要抢抓政策窗口期,加快用好历史围填海资源。同时,要在存量挖潜上下功夫,加快“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尽、尽而未投、投而未达标”土地的处置消化,加大腾笼换鸟力度,对未达到合同要求的标准地,要鼓励其促产增效,充分发掘低效用地的潜力。对土地指标要积极争取,尤其要加速全域土地整治进程,重点做好存量建设用地使用、存量建设用地复垦两项工作,争取增存挂钩指标和增减挂钩指标。同时要积极争取、用好国家、省支持海洋经济和临港产业发展的相关扶持政策,强化市级政策配套。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