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信息来源: 市委办公室(市档案局) | 发布时间: 2022-04-20 16: 24 | 浏览次数: |
台州是中国民营经济发源地和制造之都,2020年12月被列为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高地建设城市。
台州把职业教育发展摆到民营经济再创新辉煌的历史使命中去思考,摆到推进“扩中”“提低”、建设共同富裕的大场景中去谋划,高标准推进改革探索、内涵发力。
目前,全市共有职业院校28所,其中高职3所,中职25所,每年培养3.3万名技能人才,有效夯实了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人才根基,助力构建“扩中”“提低”的收入分配新格局。
众所周知,在上个世纪职业教育是可与现今学历文化教育相比肩的存在,但不知从何时起职业教育成了“差生归宿”的代名词,职业教育不再受到青睐。而与此同时,市场却对职业人才求贤若渴。根据人社部发布的2021年四季度“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制造业、服务业蓝领人才缺口仍在扩大,人才供不应求。这一冷一热之间,横亘着的是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更表明职业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当务之急就是要破除职业教育固有的体制障碍,提高办学质量,培养集技能文化于一身的职业人才,同时畅通职业人才上升路径,打通“断头路”,让职业教育真正挺起胸膛。
为此,台州以创建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高地建设城市为契机,以“扩中”“提低”改革为主线,在突破学历“天花板”、打通技工“成长链”上作了大量有益探索,帮助技术工人以技能致富,以技能扬名,既挣了“票子”,又有了“面子”,实现了生活富裕,精神富足。
毕业等同就业
成就别样出彩人生
就业,关乎千家万户的生计,牵动着无数家长和毕业生的心。在台州,有这样一部分人却不用为求职忧心。浙江省教育评估院发布的报告显示,2020届台州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5.76%,初次就业月平均收入4058.57元。另据2021年台州市中职毕业生统计报告显示,2021年中职学生初次就业率达98.57%。
疫情期间,台州职校生就业仍维持在高就业率。这得益于台州立足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深度推进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让职业教育融入城市发展,融入民营经济再创新辉煌。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市委书记李跃旗在专题调研职业教育工作时强调,要以国家职业教育创新高地建设为契机,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台州职业教育提能级、创特色、建高地,在全省全国打造具有辨识度、影响力的台州职业教育品牌。
高规格召开建设职教“窗口”城市动员大会。建立市长担任组长、分管市领导担任副组长的职教改革发展工作专班顶格推进机制,相继出台《关于建设职业教育“窗口”城市工作方案》《台州市职业教育“十四五”规划》等纲领性文件,探索制定《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实施意见》等系列配套政策,设立2亿元专项发展资金,将职业教育发展任务纳入县(市、区)政府考核内容,形成市级有关部门、各县市区协同配合,职业院校与企业多方联动,各方齐抓共管工作格局。
高层次融入城市发展战略。把职业教育创新高地国家试点列入省域开放型高能级中心城市建设的“七大行动”之一,以产城共兴、产教联盟、产业学院共建,推动产业转型、城市转型、治理转型。强化市级统筹,指导各地各校编制“一县一策、一校一案”,加强全市职业教育专业统筹、招生统筹、中高一体,提升技术技能人才资源供给,实现“人才、产业、城市”协同并进。
专业紧跟产业
实现产教融合学城共兴
作为中国民营经济示范城市首批创建城市,台州始终把职业教育办在民营企业心坎上为己任,不断积极对接产业需求,扩大办学规模,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无缝对接当地产业、主动迎合市场需求、深度参与本地发展。
大手笔推动大跨越,职业教育整体扩面提质。
玉环、仙居、三门投资28亿元新建职教中心,市本级总投资7亿元有序推进高职院校二期工程,全市拟再投入约100亿元推进中职学校新建迁建扩建工程,一批精品职业院校逐一点亮台州职业教育版图。
扩版图的同时,台州聚焦内涵提升,打造教育精品。目前,台州17所学校入选省职业院校“双高计划”建设单位;现有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示范校3所,省“名校”建设项目学校4所,省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示范校7所;建有13个国家级实训中心、85个省级实训基地,省中职品牌、优势特色专业22个,省中职名师(大师)及工作室16个。
聚焦“岗课赛证”融合,深入推进教师、教材、教法改革,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练,全面提升学生技能水平。连续十一年在全省中职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获佳绩,高校学生赴意大利撒丁岛参加第52届国际速录大赛获铜奖,在国际性技能比赛项目中实现新突破;近五年培养17万名高技能人才,一大批创新创业典型涌现,在服务企业发展、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
大产业催生大平台,校企深度合作互促共赢。
产业是职业教育的源头活水。台州坚持聚焦七大千亿产业、“456”先进产业集群培育,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系统布局设置了模具加工与装配、小微金融等35个职业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全市职业院校专业对接支柱产业率达到90%以上,为台州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之都输送了一大批专业技术技能人才。
坚持把职业院校作为“创新台州”首位战略的重要板块,整体纳入台州湾科创走廊布局体系。实施产学研协同创新行动计划,推动行业龙头企业和职业院校联合组建技术研究平台与技术创新联盟,共同申报科技重大项目和研发计划。2021年,全市职业院校承接技术服务项目达400多项,对接技术难题近100个。其中,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在“中国专利转让排行榜”连续两年居全国高职院校前两位。
坚持工学结合、产教融合,通过引企入校、引校入企,把企业需求及时、有效地转化为学校育人的标准和方案。目前,全市1500多家企业与职业院校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打造了70余个校企合作共同体,遴选培育了长三角汽车、长三角模具产教融合联盟等84个产教融合项目,其中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入选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台州湾职教集团入选国家级职教集团培育单位。2020年疫情发生期间,全市职业院校组织学生支持4685家企业复工复产,被浙江新闻联播报道点赞。
坚持推动校企云端互融,创新打造了台州市“匠才荟”数字职教管理云中心。整合共享区域职业教育数字资源,构建“互联网+职业教育”支撑服务平台,研制职业教育产教对接谱系图,探索“智评”模式,建立台州特色的中职学校办学质量监测体系,提升全市职业教育整体智治水平。
职校牵手技校
打通技术工人学历能力双通道
去年8月,省政府批复同意设立台州技师学院和台州第一技师学院。其中,台州技师学院是由市政府举办,以培养高级工、技师及以上层次高技能人才为主要任务的综合性技师学院,首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9%。台州技师学院预计2023年搬入位于台州湾新区的新校园,届时可容纳全日制在校生5000人、社会培训学员6000人。两校摘“筹”成功,是台州职业教育职能从培育向育训的一次转型,是台州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次变革。
今年以来,台州秉承职业教育“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使命,深入实施“职技融通”改革和职教体制改革,系统重塑技术工人全周期培养路径,努力构建“全生命周期、全技能贯通、全领域覆盖、全社会认可”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让技术工人在技能致富方面有“奔头”、有“学头”、有“盼头”。
加强顶层设计,构建融通工作体系。
成立工作专班牵头对全市职技融通工作进行顶层设计规划,制定职技融通改革实施方案,召开座谈会听取校方、企业方及技术工人意见,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细化具体任务清单,提出路线图、时间表。教育、人社部门共同规划、深度协作。教育部门牵头统筹管理教育教学、学生管理、学籍学历、考试招生等业务,人社部门统筹管理社会培训、技能人才评价、毕业生就业创业等业务。
加大协同配合,落实融通工作机制。
保障职技同等待遇。在改革发展中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享受同平台支持、同目标发展、同频率协同,共同纳入职业教育相关条例和政策保障范围,共享有关财政支持政策。同时,按照“机制共商、平台共建、人才共育、资源共享”原则,推动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共享优质资源,共同参与职业教育优秀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优秀教育工作者、学科带头人、名师工作室、技能大师等业务评选活动。
先行探索学分互认。2020年8月14日,浙江出台实施新时代浙江工匠培育工程的意见,开展学分互认试点。台州立足汽车产业优势,先行先试,在浙江汽车学院和浙江吉利技师学院进行学分、证书互认试点,对已有工作经历、技术技能达到一定水平及在相关领域获得一定级别奖项或荣誉称号的学生,经学校认定后可折算成相应学分或免试相应技能证书考核。
拓展成长通道,实行“全生命周期”教育培训。
探索技术学历双提升。将中高一体化人才培育模式覆盖技师院校,在高职院校与技师学院开展长学制联合培养试点,通过“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联合培养具有高职专科学历和高技能等级证书的技术工人,实现技术人才学历、技能“双提升”,满足企业、家长和学生对于高技能、高学历的需求。
拓展职技人才成长通道。鼓励企业根据管理、技术、研发等需求,设置“同等评价、同等待遇”的职业发展多元序列,打通“互转”通道,让技术工人拥有施展才华的平台,全面调动了技术工人立足岗位成长成才的积极性。研究制定《台州市技术工人职业发展通道设置指引》,从技术工人职业发展通道的基本框架设计及配套的技能评价体系、薪酬激励制度、技能提升体系、企业工匠文化等四个方面,为企业技术工人全职业周期成长发展提供针对性指引。
开展多元化社会培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化产业结构为宗旨,用好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立职业培训“两清单一指数”制度,加强农民工、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老年人等重点群体职业技能培训。近五年来,为台州培训了技术技能人才近80万人次,促进技能人才、高素质农民、产业工人等重点群体增收,推动更多的劳动者通过自身努力跨入中等收入群体行列。
当前台州正构建起与当地产业体系相匹配、与社会充分就业相适应、中高职有效衔接、职教普教相互融通、教育链与产业链相互促进、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让职业教育真正成为高技能人才“蓄水池”。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