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面向新五年
        ──新征程上的发展之势
        信息来源: 市委办公室(市档案局) 发布时间: 2022-03-07 09: 33 作者: 市委政策研究室 浏览次数:

        一座城市的发展,紧要处往往是关键的几步。谋划台州未来五年的发展,必须切实把握面临的时与势。经历“十三五”发展,台州夯实了基础、积累了能量、壮大了实力。未来五年,台州发展将呈现“五大特征”,即创新引领、产业迭代、城市蝶变、开放跃升、九富共进,由量变到质变的势能加速积聚,台州正蓄势而发、全面起势。我们要准确把握台州发展的形势、态势、趋势,顺势而为、应势而变,走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

        一、台州正处于从效率驱动迈向科创驱动的重要关口,呈现创新引领之势

        2020年,台州人均GDP达到1.25万美元,已进入以资本、设备和技术改造为动力的效率驱动,向以科技和人才为动力的创新驱动过渡的关键阶段。未来几年,台州创新驱动发展的特征将更为突出,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贡献越来越明显。

        (一)以台州湾科创走廊为引领的区域创新高地加快构建

        当前,台州湾科创走廊创新资源聚集度高,汇聚了台州市主要的科创平台。2020年,台州湾科创走廊授权专利数量17320 项,其中发明专利2173项,全市总量的近50%;2021年,台州湾科创走廊被纳入省级科创走廊体系,台州入选第二批“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名单;2022年,台州入围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名单。今后几年,各类创新要素有望进一步加速在走廊集聚,随着中央创新区、椒江科创谷、永宁江科创带、环飞龙湖科创圈等“一核三片”科创体系建设全面推进,智慧e谷、梦想园区、创谷基金港、台州数字科技园等“首建区”“首聚地”逐步建成,将形成科创资源串珠成链一盘棋的格局,推动构建“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新兴产业”全链条创新体系,台州湾科创走廊将成为引领台州产业转型和创业创新的重要引擎。

        (二)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投入强度日益提升

        进入“十四五”,各地发展都面临着农保、占补平衡指标、债务、能耗等持续趋紧的局面,加大研发投入、加快转入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是破解多重约束的最优解。从全省看,台州研发投入不足的短板比较明显,2020年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2.26%,与全省2.88%的平均水平还有不小差距。但要看到,“十三五”期间我们持续推进科技新长征,创新投入效益不断显现,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2.26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2%,居全省前列;4610家规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活动的2839家,占比61.6%,比全省高出11.9个百分点。今后一个时期,必须把提高企业研发投入水平作为突破口,用好加大研发投入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双十”措施,激励引导企事业单位加大研发投入,到2025年R&D 经费支出占 GDP 比重有望达到3.3%的全省平均水平,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台州的创新支撑将更为强劲。

        (三)以人才为核心的创新活力充分激发

        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台州处于杭州、宁波、温州都市圈的边缘,随着一二线大城市人口落户全面放开,台州人口呈现向外流失趋势,2016年到2020年,我市人口连续机械负增长。根据《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1》,台州为37.5,列全国第30、全省第8。我们也看到,随着台州城市能级提升、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配套提质升级、制造业基础扎实以及秀丽的山海风光加持,对人才的吸引力越来越强;再加上不断改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一个小时就可以到杭州、不到两个半小时就能到上海,让台州成为上海、杭州等地“人才后花园”变成了可能。要迭代更新重磅人才政策,集成提供创新创业、子女教育、健康医疗等特色服务,持续深化“500精英计划”,全面引育青年人口、创业人群、产业工人和高层次人才。

        二、台州正处于从传统制造迈向智能制造的重要关口,呈现产业迭代之势

        根据工业化发展相关理论,我市已基本进入工业化后期,部分指标达到后工业化阶段标准,比如已形成“三二一”产业结构(三次产业结构比为5.5∶45.1∶49.4),一产就业人数占比为16.29%,霍夫曼比例系数(轻工业增加值与重工业增加值之比)低于1(0.51)。未来五年,我市仍将处于工业化的提升期,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力将赋能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推动我市产业发展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精细、结构更合理的阶段迭代演进。

        (一)以制造业为主业的产业体系仍是台州发展最厚实的基底

        近年来,我市GDP年均增速逐渐下行,从原因分析工业经济增速放缓是主要影响因素。尽管风险和困难明显增多,但我市制造业厚实的基础没有变,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是全国制造业38个大类、287个小类中体系最健全的城市。要看到,我国正在打造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城市竞争重归产业主赛道。台州制造业规模大、门类全、韧性好,过去台州靠制造业赢得了“制造之都”荣誉,未来仍然要靠产业重振雄风,再创民营经济新辉煌,关键靠制造业。面向“十四五”,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盘”行动深入推进,新旧动能加速转换,特别是随着台州湾新材料项目落地,预计可带动我市上下游产业链产值至少3000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台州工业”,台州制造之都立业的底气将更足。

        (二)以数字化改革为核心的变革力量将带来一场产业技术革命

        当前,数字经济加速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成为驱动生产方式变革的新动力。从台州看,“十三五”期间,我们全面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上云企业近3万家,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87.35,较2015年的68.28有大幅提升;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增加值174.02亿元,实现“倍增”。特别是台州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为传统制造向数字引领的智能制造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我市正重点建设数控机床、模具、化学原料药、缝制设备、泵业、水暖阀门等行业产业大脑,高水平打造一批区域级、行业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台州“制造”向“智造”迈进。将来,以“未来工厂”引领、智能工厂为主体的新智造企业群体将成为台州制造新标杆,引领推动传统产业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流程再造和体系重构,推动台州制造上一个新能级。

        (三)以光电、新材料、新能源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汇聚发展新动能

        近年来,台州以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持续保持较快增长,比如规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在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中的占比从2017年的12.53%提升至2020年的24.89%。未来区域的竞争,谁能卡位产业新赛道,谁就能把握未来。台州要抓住光电、新能源、数控机床、生物制药、新材料等产业风口,加快培育新动能。比如光电产业,权威机构预计元宇宙将是下一代互联网,光学仪器设备是元宇宙重要的硬件设施,市场前景非常广阔。我市的水晶光电、观宇科技、创王光电、光昊光电等都聚焦该领域,目前规上产值已超百亿。未来,要进一步瞄准打造光电产业基地和标志性光电产业链,大力培育发展新型显示、光电子元器件和新型光学材料,打造“台州光城”。

        三、台州正处于从县域经济为主体迈向高能级中心城市引领的重要关口,呈现城市蝶变之势

        从城市发展阶段看,随着新型城市化的深入推进以及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台州已经到了以城市化带动工业化的阶段。城市化发展将进入以高能级中心城市为引领的高级阶段,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集聚特征更加明显,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由县域经济逐渐切换为更广空间、更大规模、更高能级的都市区经济。

        (一)中心城市抬升

        做强中心城市、提升城市能级,是新一轮城市竞争的重要方向。从全省看,台州中心城市首位度不高,市区人口集聚度只有32.7%,低于杭州的 89.7%、宁波的53.8%;GDP集聚度只有36.46%,不及杭州的93.7%、宁波的63.4%。面向“十四五”,省委提出提升设区市城区规模能级,为台州开启了重要的机遇窗口。要看到,通过这几年拉开大框架、构筑大平台、做优大环境,路泽太高架通车、市域铁路S1线加速推进、椒江过江隧道和台州市区至临海快速路谋划启动,贯通“三区两市”的大路网呼之欲出,中心城市的龙头正在加速抬升;市区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市级资源要素统筹能力不断增强,市区融合的态势已经全面形成,尤其是杭台高铁开通后,将加速主城区人口集聚;“一江两岸”、高铁新区、商贸核心区、城市绿心等十大重点区块加快推进,中华美食街、方特动漫主题乐园等一批休闲娱乐设施即将建成,葭沚水街、章安古街、官河古道、路桥十里长街串通台州历史文脉,形成在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中的城市标识,为全面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创造了条件。

        (二)新型城镇化升维

        今后一个时期,我市人口向中心城区迁移和集聚是大趋势。2020年,台州市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1.98%,但仍低于全省约10个百分点,“十四五”期间随着产城融合加快,台州城镇化率要快于全省实现加速发展。但从城镇开发情况看,市域范围剩余可利用空间仅21.1万亩,为现状的13.92%;市区剩余可利用空间仅5.32万亩,为现状的10.05%,人口集聚、布局空间十分有限,城市发展已进入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增量结构调整并重的阶段。必须实施以人为核心、高质量为导向、面向现代化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持续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推进城中村、老旧小区、老旧工业点改造提升,打造特色小镇2.0版,推进美丽乡村片区化组团式发展,实现城镇化由“重物质、重数量”向“重人文、重质量”的转变。

        (三)城市管理智治

        当前,城市治理正加速进入“智慧时代”,新冠疫情的爆发更是成为城市治理智慧化转型的催化剂。从台州看,我们全力推进“城市大脑”和市级公共数据平台的融合建设,打造富有台州特色的“城市大脑”运营中心(数字馆),实现前沿技术科普和“城市大脑”建设的运营双赢。未来,城市治理必须抓住数字化改革的契机,紧扣“城市大脑”这个牵一发动全身的抓手,大力推进空气卫士、防汛防台、船港通、建筑云图、街面治理、电子票据、经济运行分析、交通治堵等应用场景迭代升级,将数字化、智能化融入城市管理各个领域,更好地智控城市发展,真正让“城市会思考、社会更有序、生活更美好”。

        四、台州正处于从商品流动型开放迈向构建“双循环”节点全面开放的重要关口,呈现开放跃升之势

        当前,从国家战略层面看,“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叠加交汇,为台州更深层次融入“双循环”、更广范围集聚高端要素,创造了更多有利条件。台州对外开放将向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迈进,更加聚焦开放和产业的融合协同,提升台州产业链、供给链的完整性,推动台州更好融入全球产业链、巩固市场份额。

        (一)长三角南翼重要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凸显

        “十三五”期间,我市大力推进综合交通体系建设,高速公路县县通,铁路和轨道进入大发展、大建设时期,基本形成台州至长三角3小时高铁交通圈。面向未来,台州的内外部交通条件将进一步改善:对外,随着杭台高铁、杭温铁路、金台铁路、台州机场改扩建等建成,将形成市域1小时、省城及周边地市1小时、长三角中心城市2小时、国内重要城市3小时的交通圈,台州投资效率将进一步提升;对内,随着市域铁路S1线、S2线和中环快速路、三门联络线、温玉铁路等建设,中心城区10分钟到轨道或公交站点,10分钟上快速路,20分钟上高速,30分钟进机场、高铁,台州区域内的通勤时间将大大缩短,市民的“同城化”感受将越来越明显。随着外联内畅、成环成网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基本形成,台州将从通道型城市进一步向枢纽型城市跨越。

        (二)融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进一步走深走实

        台州把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作为释放动能的关键招,实施融入长三角“七个一体化”和接轨大上海“十大行动”,特别是依托上海这个大平台,吸引优质资源和高端要素,在产业、创新、改革、民生等领域的合作形成全面突破之势,推进共建台州上海合作产业园、沪甬台合作产业园等。未来,随着我市加快推进北融宁波、南连温州、西承金义、联动杭州湾、接轨大上海,建设长三角山海旅游目的地、海洋清洁能源基地、健康养老福地等十大标志性工程,联动推进沿海战略性新兴产业走廊、甬台温城市连绵带、名山海岛大花园发展带等三条跨区域廊带,台州将进一步融入长三角区域创新链、价值链、产业链。

        (三)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近年来,台州全力打造高能级多元化开放平台,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保区、跨境电商综试区、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等国字号平台相继获批,台州港口岸沿海各港区实现全面开放。特别是台州头门港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后,区内经开区、综保区、浙江自贸区联动创新区和跨境电商综试区“四区”叠加联动,在全省都具有独特优势。而且,头门港背靠“深水良港+广阔腹地”两大战略性资源优势,未来将会成为陆海内外联动、南北双向互济的桥梁纽带。从外部机遇看,RCEP地区是台州第二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市场,占比达到14.8%和55.1%。随着RCEP正式生效,有望成为台州新一轮高水平开放的最大市场增量。我们应从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抢抓重大机遇,加紧研究、对接RCEP规则体系,特别是针对日韩、东南亚的产业链互补,在汽车、化工、电子装备等领域开展精准招商、加强跨国合作,打造台州湾RCEP高水平开放合作示范区。

        五、台州正处于从全面小康迈向共同富裕的重要关口,呈现九富共进之势

        未来五年是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重要阶段,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将加速形成。从台州看,我们连续六次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面对共同富裕新征程,必须擦亮这一金字招牌,找准突破口、切入点,聚焦牵一发动全身的重大项目、重大改革,聚焦补短板领域,力争率先形成突破性标志性成果。

        (一)从缩小收入差距看,技术工人等重点群体成为“扩中”的突破口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打造橄榄型社会结构是共同富裕的核心问题。从国际经验看,比较稳定的橄榄型社会,中等收入群体比例在60%到70%左右。2020年,台州中等收入群体比例为50.4%,离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社会目标要求有一定差距。从台州看,“扩中”的重点群体就是6.7万—10万的中低收入群体。根据测算,台州按三口之家计算的家庭可支配收入峰值区间为6.7-10万,比例为27.6%。这部分人群占比大,既是我市中等收入群体比例不高的原因所在,也是我市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突破口。在这部分群体中,台州重点需要关注的就是技术工人。台州是制造业大市,全市技术工人总数约为124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18.7%,推进技术工人“扩中”,对台州共同富裕有着全局意义。要全面拓宽技工职业发展通道,推动技工技能等级与薪酬待遇相挂钩,探索股权激励模式,努力让更多技术工人进入中产阶级。

        (二)从缩小地区差距看,山区跨越式高质量发展驶入快车道

        台州有着“七山一水两分田”的地理格局,山区是推动台州共富先行的最大短板,同时也是突破点。北三县均被列入省跨越发展类,基础好、潜力大,完全有机会走出一条山海互济、陆海统筹的山区跨越发展路子。特别是随着沿海高速、杭台高铁及杭温高铁的通车,山区区位优势大幅改善,为山区深度融入长三角以及更大范围的经济循环、吸引集聚高端要素打通了阻隔。要始终把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发挥天台车配产业链、仙居现代医药、三门海洋经济等主导产业优势,导入科技创新、数字变革、绿色低碳等新动能。同时,加快建设一批能改变山区发展格局和面貌的重大投资项目,滚动推进一批山海协作项目,以大项目带动山区加速跨越发展。

        (三)从缩小城乡差距看,公共服务优质共享格局加快形成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民生社会事业跨越式发展,大手笔、大力度开展合作办学办医,在供给层面提高公共服务均衡性、品质化。在教育领域,镇海中学台州分校、华师大附属台州学校、北大附中台州飞龙湖学校等一批合作办学项目建成投用,市区教育首位度大幅提升,台州学院成功申硕,逐步朝建成台州大学迈进。在医疗卫生领域,先后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浙一医院、上海瑞金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等开展合作办医,拥有4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跻身全省医疗卫生第一方阵。在社会保障领域,启动基本医保市级统筹,全面推广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台州利民保”,贫困人口医疗费用自付比例下降至全省最低的17%,有效防范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等。未来,随着“家门口入托”“乡村名校”“基层医疗提质补短”“居家幸福养老”“大救助一件事”等重大民生工程深入实施,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将明显提高,特别是通过嫁接“互联网+”,能够让公共服务更普惠基层。不断引进国内外知名学校、医疗机构,公共服务供给进一步从“有没有”向“好不好”升级,台州人民有望享受到更加美好的品质生活。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