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668063/2021-94384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市发展改革委 | 成文日期: | 2021-07-29 |
信息来源: 市发展改革委 | 发布时间: 2021-12-01 09: 27 | 浏览次数: |
各县(市、 区) 人民政府,市级有关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台州市绿色发展 “十四五”规划》 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台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1 年 7 月 29 日
台州市绿色发展 “十四五”规划
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浙江 “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 口”的新目标新定位,并提出 “生态文明建设要先行示范”“让绿色成为浙江发展最动人的色 彩”的新要求。 台州作为浙江 “重要窗 口”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响 应全省大花园建设,创新绿色发展体制机制,生态环境质量持 续改善,绿色发展成效明显。“十四五”时期是我省忠实践行“八 八战略”、 奋力打造 “重要窗 口”、 开启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 行省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市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期。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省委十四届 八次全会和市委市政府有关部署要求,加快推动全市经济社会 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打造美丽中国台州样板,特制定本规划。
一、现实基础和面临形势
( 一)现实基础 1.大花园建设成效显着
深入推进大花园建设,实施《台州市大花园建设行动计划》, 以点带面统筹推进全市大花园建设,天台、仙居列入全省首批 大花园示范县建设单位,蛇蟠、东矶、大陈、大鹿列入省十大海岛公园建设对象; 列入省级耀眼明珠培育对象名单 15 个,其 中天台张思村成功入选全省首批大花园耀眼明珠。2020 年,全 市共有 5A 级旅游区 2 个、4A 级旅游区 17 个,全市全年接待国 内外游客 11415.3 万人次,“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 15.36%;全 市 PM2.5 年平均浓度为 25 微克/立方米,较 2015 年下降 35.9%,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从 2015 年的 90. 1%上升至 94.5% , 全市河流 I-III 类水质断面比例从 2015 年的 65.5%上升至 80% 。 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 61.37%。
2.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初步构建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开展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创建,全 市制造业类省级以上园区(开发区) 全部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 市本级列入省级餐厨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置试点城 市。深入培育七大千亿产业集群,着力打造“456”先进产业集 群。2020 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 重为 25%,较 2016 年增长 9.3 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稳步升级, 三次产业比例由 2015 年的 6.2 : 46.22 : 47.59 调整为 5.6 : 43.7 : 50.7。全市单位 GDP 能耗 0.322 吨标准煤/万元,较 2015 年下降 7.5%;单位 GDP 耗地量 23.09 平方米/万元,单位 GDP 用水量 较2015年下降40%。切实提升物流交通体系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全市清洁能源公交占比达到 44.4%。深入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体 系建设,全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达到 48%。
3.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加快形成
积极开展节能降碳、绿色生活等主题宣传活动,制定实施 塑料污染治理等政策文件,引导全社会形成绿色消费理念,全 面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2020 年,全市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收 集覆盖面达到 93.99%,农村达到 85%;市区公共交通出行分担 率达到 24.8%。高质量推进 “三改一拆”和小城镇环境综合整 治,11 个乡镇获评新时代美丽城镇建设省级样板镇,7 个社区 列入全省未来社区试点创建项目; 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 重达到 96%。
4.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升级
能源低碳化水平明显提升,三门核电一期建成运营,全市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较 2015 年提高 4 个百分点。城 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开展国家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创 建,玉环市列入省级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城市试点。2020 年,全 市建成垃圾焚烧处理设施 6 座,日设计处理能力合计 10150 吨; 建成餐厨(厨余) 垃圾处理设施 6 座,日设计处理能力合计 620 吨。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发展水平有效提升,建成公共领域充换 电站 82 座、公共领域充电桩 2263 个,建成绿道 869 公里。
5.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支撑体系探索完善
生态文明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修订《美丽台州建设目标责 任考核与综合评分办法》,建立区域流域生态补偿、生态环境损 害赔偿等制度机制,推进海洋循环经济发展。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在天台、仙居率先开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 GEP )核算。 绿色金融支撑有力,2020 年末绿色贷款余额 602.06 亿元, 占全部贷款比重达到 6. 10%,同比增长 23.47%。
台州市绿色发展工作基础扎实,“十三五”时期发展成效明 显。但是,与新时期绿色发展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短 板,亟待进一步改善。一是产业绿色转型步伐有待加速。部分 产业园区产业关联度仍然偏低,产业链竞争力水平有待提升; 再生资源等传统产业发展受政策影响较大,绿色转型需求迫切。 二是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有待提高。产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仍有 提升空间; 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污水处理设施、固废 处置设施等尚不能满足需求。三是绿色发展制度创新有待提升。 我市绿色发展制度创新与省内丽水、湖州等地仍存在较大差距,具有台州特色的制度创新相对较少。 四是全社会绿色发展共识 有待强化。企业主动推进绿色发展的动力不足,公众参与意识不强,多元主体参与失衡。五是绿色发展支撑体系有待进一步 健全。机构参与绿色金融主动性有待提升,绿色发展人才和技 术瓶颈仍然存在。
( 二)面临形势
1.新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十四五”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 社会后,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期,是我国 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进入新发展阶段承前 启后的重要时期。2021 年 2 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从国家层面对构 建新时代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进行了顶层设计,提出要 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 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使发展建立在高 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 础上,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
2.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必然途径。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 国大会等多个重大国际场合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 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 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碳中和的 气候治理新目标为我省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成美丽 中国先行示范区带来新机遇。我省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抓手, 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加快推进能源结构和 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努力把率 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为我省努力建设展示人与自然和谐共 生、生态文明高度发达 “重要窗 口”的系统性、突破性、标志 性成果。
3. 台州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争创社会主义 现代化先行市”是我市 “十四五”时期的总体发展目标和战略 牵引,为我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明确新要求。建设实业强、机 制活、环境优、城市兴、百姓富、生态美的新时代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市,共建共治共享共富取得新成效,在全省 “重要 窗 口”建设中凸显台州显示度、辨识度、贡献度等发展目标, 要求我市通过全面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各领 域协调发展,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二、总体要求
(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 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 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全方位 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 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加快完善绿色低碳循 环发展产业体系、生活方式和制度政策支撑体系,加快推进基础设施绿色提升,全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台 州市碳达峰、碳中和打下坚实基础,在全省新时代 “富春山居 图”中绘好台州 “壮丽山海图”, 打造美丽中国台州样板。
( 二)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有效发挥政府对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的引导作用,加快完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充分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和消费者在形 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方面的主体地位。
全面规划,示范带动。完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顶层设计,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融入全市及县(市、区) 各领域规划, 作为经济转型升级和区域统筹发展的重要抓手。深化绿色低碳 循环发展试点示范体系建设,全面推广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典型 模式,推动全市各领域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创新驱动,改革引领。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 技创新作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关键引擎。把节约能源资源放 在首位,加快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突出体制机制改 革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推动关键重点领域改革 创新,引领区域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全域推进,突出特色。强化市域统筹,依托我市绿色低碳 循环发展基础,锻长板、补短板,全域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形成全域美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格局。充分发挥各区域绿色 低碳循环发展优势特色,分区域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各项重 点工作,形成一县一特色。
( 三)主要目标
到 2025 年,全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基本建立,绿色生活方式广泛推行,绿色支撑体系健全完善,全域美丽大 花园格局基本形成,打造美丽中国台州样板。
——全域美丽大花园基本建成。全市所辖县( 市、 区) 基 本建成大花园县,陆海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地表水县控以上断面达到或优于 III 类水质比例达到 87%,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 95%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 61.5%。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生产体系基本构建。全市经济结构 进一步优化,产业绿色化、绿色产业化不断深化,数字经济核 心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达到 10%。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进 一步提升,主要资源产出率提高 20%,单位 GDP 能耗、万元 GDP 用水量、万元 GDP 耗地量、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持续 下降。物流交通体系绿色低碳水平显着提高,物流运输结构绿 色低碳,组织管理集约高效,绿色低碳运输工具应用更加广泛。 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进一步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和利用 体系基本建成,再制造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水平稳步提升。新能源设 施布局进一步完善,能源低碳化水平有效提升,非化石能源占 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25%。环境基础设施短板有效补齐,城 镇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 85%,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全面执 行省级清洁排放标准。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发展水平显着提高。
——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广泛推行。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深入 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建制村覆盖率达到 100%;新增城市公 共交通用车、城市出租车、居民私家车等优先使用新能源汽车; 大力推行公交出行,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到 40%,城镇 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达到 100%。
表 台州市“十四五”绿色发展主要指标
序 号 | 目标类别 | 具体目标 | 单位 | 2020 年 | 2025 年 |
1 | 美丽 大花园 | 地表水县控以上断面达到或优于 III 类水质比例 | % | 80 | 87 |
2 |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 % | 94.5 | 95 以上 | |
3 | 城市细颗粒物(PM2.5 )平均浓度 | 微克/立 方米 | 25 | 22 | |
4 | 森林覆盖率 | % | 61.37 | 61.5 | |
5 | 绿色低碳 循环发展 产业体系 |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 占 GDP 比重 | % | 3.2 | 10 |
6 | “三品一标”农产品占主要 食用农产品比率 | % | 56 | 60 | |
7 | 主要资源产出率提高 | % | - | [20] | |
8 | 单位 GDP 能源消耗降低 | % | - | 上级下达 | |
9 | 万元 GDP 用水量降低 | % | - | [11] | |
10 | 万元 GDP 耗地量降低 | % | - | 上级下达 | |
11 | 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 | - | 上级下达 | |
12 | 清洁能源公交占比 | % | 44.4 | 90 | |
13 |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 | % | 48 | 上级下达 | |
14 | 绿色低碳 生活方式 | 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率 | % | 83 | 上级下达 |
15 |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建制村覆盖率 | % | 85 | 100 | |
16 | 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 | % | 24.8 | 40 | |
17 | 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 | % | 96 | 100 | |
18 | 绿色低碳 循环基础 设施 |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 % | 22 | 25 |
19 |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 | % | 77 | 85 | |
20 | 新建公用充电桩 | 个 | [2263] | [4600] | |
21 | 老旧小区改造 | 个 | - | [170] |
注: 标[ ]为五年累积量。
三、全力打造全域美丽大花园
( 一)构建山海协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空间格局
围绕 “山海水城、和合圣地、制造之都”目标定位,深入 挖掘地方自然人文底蕴内涵,着眼高质量发展,改善生态环境, 推进全域旅游,建设美丽城乡,发展绿色经济,构建绿色机制, 传承和合文化,提升基础设施,努力建设城市空间格局美、生 态秀丽环境美、精致品质风貌美、人居和乐生活美、文明风尚 心灵美的全域美丽大花园,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浙江 示范样板。
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区(椒江、黄岩、路桥)。加快推进市区 融合发展,着力打造美丽台州核心景观,大力发展行政中心区、 高铁新区和商贸核心区,精心打造一江两岸、城市绿心、永宁 江畔、鉴洋湖区,创新推进中央创新区、东部新区、十里长街 等板块建设。完善城市绿道、城市公园、滨江绿带等城市绿地 系统,开展城市街区、老旧小区环境改造,打造主客共享会客 厅。加快提升城市基础设施配套服务能力,推进城市管理精细 化、智慧化,打造特色鲜明、具有城市印记的城市绿色低碳发 展区。
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引领区( 临海、温岭、玉环)。积极 对接全省大湾区建设,加快推进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聚焦 海陆生态系统统筹保护、绿色低碳产业培育、滨海旅游提升, 打造沿海城市交通互联、产业共促、生态共保、设施共享的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引领区。
生态绿色发展示范区(天台、仙居、三门)。围绕省大花园 示范县建设,全力推进绿色产业发展,推进 GEP 核算试点工作, 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聚焦幸福产业壮大、和合文 化传承、唐诗之路建设、山区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等重点工作,着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绿色发展示范区。
( 二)持续擦亮美丽大花园底色
加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力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推进黄岩区省级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推进国 土绿化,推行林长制,建设森林城市和森林乡村,建成森林台 州,全面落实矿山生态环境整治、修复和绿化。加强湿地保护 与修复,推进湿地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扎实开展水 土流失综合治理,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示范城市。持续 加强自然保护地监管,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 自然保护区为 基础、 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强化生物多样性保 护,全面开展生物物种资源本底调查和评估,加强对珍稀濒危 物种资源保育、种群恢复与野化,推进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的 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
专栏 1 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示范试点工程 |
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创建。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践 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综合防治水土流失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 引领,着力打造一批高标准的水土保持示范样板。积极开展国家水土保持生态 文明示范工程创建工作,全面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指导项目建设 |
专栏 1 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示范试点工程 |
单位落实好各项水土保持措施,重点打造 S325(82 省道) 延伸线北洋至宁溪 段公路改建工程、三门核电一期工程等一批创建项目。 仙居国家公园试点。 围绕永安溪流域和括苍山-神仙居,系统构建覆盖全 域的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重点实施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 到 2025 年,全面建成以仙居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生物多样性 水平显着提升。 黄岩区省级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系统推进黄岩辖区流域水生 态环境质量提升、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水土流失防治、森林质量改善和土地整 治与土壤污染修复等五大类建设工程,建立完善生态系统修复保护和管理长效 制度,为全省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供 “黄岩样板”经验。 天台县水系连通和水美乡村建设试点。 以 “和合”、 “诗路”文化为基底, 以始丰溪流域水系为纽带,通过绿道筑网、水系串联、空间营造、文化重塑、 产业融合等策略,全面提升河流生态环境品质,农村水系治理构建天台“一心、 两廊、三区、多脉”的布局,加快实现“山水相融、人水相亲、城景和合”的 目标,绘就 “水美唐诗路,波静禅道源”的愿景。 |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化碧水行动。 以饮用水安全 行动、零直排区建设行动、污水处理能力提升行动、污染源头 管控行动、排污 口整治行动、国控断面达标行动、优Ⅲ灭Ⅴ行动、 水生态修复行动、美丽河湖建设行动、细胞蝶变行动等十大行 动为抓手,推动水环境质量全面改善,推进水生态逐步恢复健 康。强化大气环境协同治理。聚焦 VOCs、夏秋季臭氧污染、扬 尘污染等关键问题,推进 NOx 与 VOCs 协同减排,实施细颗粒 物和臭氧“双控双减”, 深化全域“清新空气示范区”建设,确 保城市空气质量稳居全国重点城市前列。持续提升土壤污染防治水平。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和分类治理,加强土壤污染 监测,推进农用地土壤分类精细化管理,加强建设用地风险管 控和治理修复,强化地下水污染防治,确保土壤环境安全。科 学治理新污染物。
积极推进海洋生态保护。加强船舶港 口污染控制,支持近 海船舶按照环保、舒适、安全要求加快更新改造。推进港 口、 码头和船舶污染物接收处置设施建设,确保污水、废弃物转运 畅通。开展美丽渔港建设行动,推动渔港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和 升级改造,建立健全渔港油污、垃圾收运处体系。加强海岸带 生态环境整治修复,按照国家、省级相关部门要求,严格保护 自然岸线。加大海洋典型生态系统保护力度,逐步恢复滩涂、 湿地、岛屿净化功能。深入实施渔场修复振兴行动,严格控制 海洋捕捞强度。推进海洋牧场建设,积极开展海洋增殖放流和 人工鱼礁建设。严格控制在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及海洋游 泳生物洄游通道海域的海洋开发利用活动。
( 三)高标准打造大花园耀眼明珠
推动古城名镇名村、高能级景区、名山公园、海岛公园等 载体建设,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推动文旅融合,实现富民惠民, 变盆景为风景,全面建设“美丽新台州、诗画大花园”。 以人文 水脉、森林古道为重点,梳理水路、陆路文脉,串联重要旅游 节点,依托沿线文化和景观资源,打造一批让群众重拾记忆、 品味乡愁、邂逅美景的经典旅游线路和产品。推进椒( 灵) 江生态旅游区建设,持续提高生态效益,打造流域旅游品牌。推 进浙东唐诗之路目的地建设,打造“山海台州”最靓丽风景线、 浙东唐诗之路文化深度体验旅游目的地。到 2025 年,全市旅游 业收入达到 3000 亿元。
专栏 2 耀眼明珠打造工程 |
古城名镇名村。以椒江章安古城、仙居皤滩古镇、天台张思村等古城名镇 名村为重点,积极维护文保和历史建筑,合理修复具有历史风貌的古街区、古 建筑,促进历史文物的活化、资源化利用。 高能级景区。以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区等高能级景区为重点,以挖掘地域文 化的历史发展脉络为主线,以提升主要河流、海域的自然生态价值为核心,打 造独具特色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名山公园。以天台山、神仙居名山公园为重点,深挖和合文化内涵,发挥 自然资源优势,着力打造和合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标志地; 充分挖掘神仙居 佛教、道教历史文化资源,恢复苍岭古道等古迹的昔日景观,打响“仙”字品 牌。 海岛公园。建设蛇蟠、东矶、大陈、大鹿海岛公园,围绕 “一岛一特色, 一岛一主题”, 打造海岛公园特色主题 IP,建设海岛旅游示范区标杆。推进蓝 色海湾、海洋牧场、美丽渔港、“零碳岛”等工程建设。打造大陈岛 “全国红 色旅游第一岛”。 遗址公园。以下汤遗址公园等为重点,稳步推进省级、市县级考古遗址公 园建设。加强重要遗址节点的展示,推进考古遗址公园信息化建设,推进遗址 公园和旅游发展的良性互动,提高遗址公园的公众知晓度。 产业平台。以天台云端唐诗旅游集聚区、仙居神仙氧吧小镇等为重点,打 造文化产业平台和幸福产业平台。推动文化、旅游、影视、健康、养老、体育 等多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平台辐射带动能力,发挥示范效应。 人文水脉。以始丰溪等为重点,加强名湖、名河、湿地的水环境保护,重 点保护修复河湖及其沿岸历史文化古迹,打造滨河(湖) 生态廊道。适度开展 水上节庆活动,打造精品水上观光旅游产品。 森林古道。 以唐诗古道( 霞客古道、寒山古道)、南黄古道为重点,充分 挖掘景观价值、文化价值、运动价值,不断提高森林古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
四、着力完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
( 一)全面推进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农业。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生态农 业、都市农业、设施农业,提升农业生态碳汇能力,构建现代 智慧型农业产业体系。做大做强粮食、水果、中药材、茶叶等 特色主导产业。促进柑橘、杨梅、青蟹等特色优势产业提档升 级,加快培育蓝莓、火龙果、甜瓜等新兴产业。 引导发展深远 海养殖及远洋捕捞,规划建设渔港经济区。 以智能大棚、喷滴 灌设施、信息装备等为重点,着力提升生产基地化、经营产业 化、手段信息化、产品优质化水平。加快耗能高、污染重、安 全性能低的农机淘汰,实施渔船减船转产,加快先进适用、节 能环保农机和农产品加工设备推广应用,鼓励使用新型能源装 备。
积极发展循环农业。开展耕地质量提升行动,提升土壤有 机碳储量。加强化肥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全面推进“肥药两制” 改革,积极推广黄岩区国家级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县建 设经验。大力发展精品化、高效化、集约化的农业发展模式, 积极推广农业节水技术和工艺。推进生态拦截沟建设,降低农 业源总氮总磷排放。持续推进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创建,推进养 殖塘生态化改造,保护渔业水域生态环境。推进种养模式生态 化,推广稻渔综合种养、多营养层级综合养殖等生态养殖模式。 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 以种养循环、就近利用为重点,着力提升畜禽粪污、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加强畜禽 粪污处理设施长效运维,到 2025 年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处理率达 92%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 95%以上。
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度挖掘“农业+”功能,因地制宜推广农业生态复合循环经营模式,致力打造亿级 农业全产业链经济。推进产村融合,探索发展农业产业型、 民 宿旅游型、古村民俗型、中医养生型等产村融合发展模式,积 极发展民宿经济、观光农业、研学旅游、生态康养等旅游新业 态。优化布局 “台九鲜农业创新产业园”集群,打造以长三角 为重点、面向全国的农产品营销体系。积极培育“互联网+”新 业态,实施农村电子商务增效行动,构建农产品网络销售和农
民网络消费服务体系,形成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销售、 运输链条完整、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的发展新格局。大力 培育农创客、“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 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专栏 3 农业绿色发展重点平台 |
“三区一镇”现代农业发展平台。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提档升级,深化 粮食生产功能区提标改造和管护利用,打造特色鲜明、优势聚集、产业融合的 省级以上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10 个,创建产村融合发展、农旅双链协同的特色 产业小镇 15 个。 台九鲜农业创新产业园。重点围绕“台九鲜”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构建 “1+7+7”( 1 个公用品牌、7 个产业园、7 大产业支撑体系) 总体布局,全要 素集成 “生产+加工+科技+品牌+营销+物流+服务”等综合功能。深化 “台九 鲜”品牌强农工程,稳步推进 “市内+市外”“线上+线下”平台建设,同步推 进营销体系建设,在长三角地区重要城市积极布局台九鲜自营旗舰店。 |
( 二)加速推进工业绿色低碳升级
全面推进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 动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坚决遏制 “两高”项目盲 目发展,持续压减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推进传统制造业数字 化改造,推广共享制造、未来工厂、虚拟产业园等智能制造新 模式,到 2025 年,培育 50 家左右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 成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区。加大 “低散乱”整治力度,推 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和集群发展,建设一批升级版小微企业园, 到 2025 年,力争累计建成小微企业园 300 个。积极推进绿色工 艺技术研发,推广先进节能技术、节能设备、节能工艺和节能 材料的应用,加快生产工艺绿色化改造。优化清洁生产审核重 点和方式,提高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比例。
积极发展低碳高效产业。加快打造新能源汽车、医药健康、 高端装备等绿色低碳先进产业集群。积极培育生物制药、新材 料、软件信息和集成电路、云智物联、高端机床等战略性新兴 产业。加快发展以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为特色的生命健康产业, 打造全省生命健康创新高地。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 快推进台州湾数字产业园、台州光电产业园、温岭激光产业园、 天台数字经济产业园等园区建设。推动软件信息服务与智能制 造融合发展,大力发展面向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供应链管理 等全流程全链条的工业软件开发和应用服务。到 2025 年,战略 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力争达到 35%。
专栏 4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重点平台 |
台州湾数字产业园。集聚国内外优质数字产业化项目,按照政府引导、市 场化运营的原则,积极争取互联网巨头和数字经济行业独角兽企业整合旗下子 公司和生态链合作企业入园。 台州光电产业园。重点突破高端光器件、半导体芯片、图像传感、大功率 激光器等技术短板,打造成为全球最大精密光电薄膜元器件制造基地、全球最 大的镀膜基地。 温岭激光产业园。以热刺激光项目为引领,推进产业链精准招商,积极引 进产业上游配套和下游应用企业入园,形成年产值 100 亿元规模激光产业链。 天台数字经济产业园。重点发展计算机通信业、电子信息机电制造业、软 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致力打造业态综合、环境优美的园 企和谐共生示范园和创新示范、活力多元的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点区。 |
着力推进绿色低碳园区建设。实施园区绿色升级改造,推 动园区产业循环链接和绿色升级,完善园区产业共生体系,搭 建资源共享、服务高效的公共平台,促进废弃物综合利用、能 量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实现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加强园区环境监测管理,积极推进环保管家、污染第三方治理 模式,确保园区污染物无害化处理。推动园区碳排放管理,积 极推进绿色低碳园区建设,大力发展屋顶光伏,推广分布式能 源应用,争创省级和国家级绿色产业示范基地,积极创建低(零) 碳园区试点。推进园区内企业间信息共享,加强废弃物分类收 集、储运、回收利用和处置等各环节的衔接,推动建立完善废 弃物循环链。健全美丽园区责任机制、绩效机制、反馈机制和 宣传机制,有效提升美丽园区的各项工作及关键指标。
着力培育再制造产业。提升金属资源再生产业发展,推动废旧汽车、电器电子产品、工量刃具关键部件和制造机床等再 生资源利用规模化和精细化发展,提升再生资源高值化利用水 平。培育发展再制造产业,谋划再制造产业基地,引导发展高 端智能再制造。推动装备制造等生产企业延伸产业链,联合推 进再制造。推动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完善环保制度,加强环 保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实现达标排放,防止二次污染。规范 再生产品和再生原料标准,建立推广使用制度。探索采用终端 产品补助、税收优惠、政府采购等方式,培育再制造消费市场。
专栏 5 再制造产业发展工程 |
再制造产业基地建设。依托台州市国家资源循环利用基地、玉环市省级资 源循环利用示范城市等平台,围绕汽车制造、机电、工量刃具等优势产业,积 极推动平台发展再制造产业,打造有影响力的再制造产业基地。 再制造技术创新工程。积极引进再制造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设在中国人 民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浙江工业大学等再制造方面的专业技术力量,推 动建立汽车零部件等领域的再制造研发及中试机构。鼓励本地企业开展再制造 技术创新,建设再制造企业实验室。 再制造骨干企业培育。围绕汽车制造、汽摩配、机电、工量刃具等本地优 势产业,积极推动产业重点企业开展零部件再制造,培育 2-3 家有竞争力的再 制造骨干企业。 |
( 三)积极发展绿色低碳服务业
大力发展幸福产业。大力推进生态资源产业化,发展生态 济,壮大绿色产业。发展休闲型、度假型等多种模式的养生 业,推进休闲养生、温泉养生及中医养生等产业业态发展, 展医养综合体,打造医养康护一体化示范基地。 以天台、仙居为核心推进建设山区生态养生区块, 以玉环、三门、路桥为 重点推进建设滨海生态养生区块。依托山海资源禀赋,发展水 上、山地、汽摩、航空、冰雪等健身休闲项目。丰富体育赛事, 拥有 8- 10 个省级品牌赛事,积极引进和承办国内乃至国际重大 体育赛事,做好重点品牌赛事的 “赛事+旅游”文章。
专栏 6 幸福产业发展工程 |
幸福颐养样板区。试点建设定位清晰、职责明确、上下联通、转接有序的 康养综合体。将市社会福利院打造成集养老助残、医疗护理、康复娱乐、培训 宣教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养老机构。 神仙居 SPA 养生项目。建设 SPA 美容养生综合区、沿街商业区、低密度 养生房产等功能区块。 大孚易恬园。整合三门农博园、海湾新村等资源、资产,建设集康养度假、 花海观光、婚庆摄影、海韵休闲农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田园生态康养小镇,创建 国家 4A 级景区,打造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 路桥滨海生态休闲区。建设集农渔休闲、餐饮娱乐、旅游观光、养生度假、 海洋文化展示、水上运动等多功能一体的综合旅游休闲区。 |
推动服务业提升发展。提升数字服务、科技服务、现代物 流、金融服务、创意设计、楼宇经济、检验检测、低碳咨询等 服务业竞争力,逐步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推动生 活性服务业多样化、 品质化发展,提升商贸服务、教育培训、 家庭服务等服务业质量。鼓励制造业企业向附加值高的服务环 节延伸,围绕十条示范产业链,发展集成服务、外包服务、产 品设计、 品牌运营、供应链管理等专业化、高增值业务。整合 提升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推进能级提升、产业提升、质效提升,重点打造高能级服务业创新发展区。
( 四)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
做强节能制造产业。 以打造泵与电机国家级先进产业集群 为契机,强化水泵效率分析等关键节能技术攻关,做强节能型 泵与电机产业链。做大 LED 照明产业,围绕产业链关键核心技 术,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打造光电产业集群。
做大环保装备和材料产业。加快发展新能源电动车产业链, 推动电池技术升级换代。大力培育新能源产业,发展新能源与 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依托核电项目,培育发展核电关联产业, 创新发展光伏新能源产业,谋划发展氢能产业。依托资源循环 利用产业优势,推动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积 极布局光电材料、降解材料等产业,培育新材料产业增长极。
积极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第三方服务, 引进、培育一批重点节能环保服务企业,推动绿色环保服务业 发展。在污水垃圾处理、工业废气治理等环境污染治理重点领 域,鼓励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加大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 推广应用,开展产业能效领跑者行动。支持再制造工程技术研 发、再制造产品安全性检测和质量鉴定等服务平台建设。
专栏 7 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工程 |
节能型泵与电机产业。加强水泵效率分析、水泵控制系统等关键共性技术 攻关,推动永磁电机一体化技术、智能调节技术等运用,带动新型节能环保泵 与电机产品发展,打造世界级泵与电机研发生产基地。 新能源电动车产业。鼓励现有整车企业导入纯电动乘用车产品,积极引进 |
专栏 7 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工程 |
新能源汽车企业落户台州,加快电池技术升级换代,实现轻量化生产,补齐轮 胎和电机等产业链条缺 口,提高电动车产品质量、标准,加强品牌建设,打造 国内知名的电动车及零部件产业高地、创新策源地。 降解材料产业。依托我市塑料产业优势,推动行业重点企业绿色转型,积 极布局可降解塑料制品、塑料替代材料等产业,建设以降解材料等为重点的新 材料产业基地。 |
(五) 推动物流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积极调整物流运输结构。 以推进大宗货物运输 “公转铁、 公转水”为主攻方向,减少公路运输量,增加铁路和水路运输 量。加快港 口、园区铁路专用线建设,推进铁路上岛工程,打通疏港、入园铁路“最后一公里”。 完善“弃路走水”政策机制,完善港 口、航道建设,推动水运系统升级。支持开展集装箱运 输、商品车滚装运输、全程冷链运输、电商快递班列等多式联 运试点示范创建。加快形成铁、水、公、空多式联运体系,重 点支持台州湾区公铁水多式联运国家级示范工程,谋划建设空 港物流园区,加强不同运输方式间的有效衔接。
推进绿色智慧物流发展。加强物流运输组织管理,强化物 流信息平台建设。推动海港、陆港、空港物流信息互联共享, 谋划建设物流大数据分析应用中心。推进“无车承运人”发展, 引导和促进货运物流行业向集约化、规范化发展,实现线上资 源合理配置、线下物流高效运行。支持货运配送企业延展服务 链条,推进干线甩挂运输与城市共同配送的一体化运作。推动物流园区智能化,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物流园区枢纽运营管理 深度融合,推动物流园区仓储设施从传统结构向网格结构升级。
推动物流装备智能化,推进互联网、云计算、 区块链等现代信 息技术在物流各个环节的应用推广,培育一批数字化物流示范 企业。
推广绿色低碳运输工具。深化国家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 工程建设,推动制定符合国家标准、体现台州发展实际的城市 配送车辆选型技术指南,进一步加强对城市配送车辆车型、安 全、环保等方面的技术管理,推动城市配送车辆的标准化、专 业化发展。加大对新能源城市配送车辆的推广力度,港 口和机 场服务、城市物流配送、邮政快递等领域要率先推广使用新能 源或清洁能源汽车,加强政策支持并给予通行便利,引导支持 城市配送车辆清洁化发展。加大推广绿色船舶示范应用力度, 推进内河船型标准化。支持机场开展飞机辅助动力装置替代设 备建设和应用。
专栏 8 绿色物流发展工程 |
联运转运衔接设施短板建设工程。加大对公铁、铁水、空陆等不同运输方 式的转运场站和联运设施等的投入力度,推动台州湾区公铁水多式联运国家级 示范工程,建设台州南站铁路智慧陆港新区、金台铁路临海东站货站(物流仓 储中心) 和金台铁路头门新区站货站(物流仓储中心),打通头门港二期、大 麦屿支线等公铁水联运衔接 “最后一公里”, 提高一体化转运衔接能力和货物 快速换装便捷性。 国家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创建。推进城市绿色货运配送三级主干网络建设,推动城市建成区建设生活物资配送供应网点,推动新建小区统一建设 末端配送网点。引导城市货运配送企业优先选用新能源货运配送车辆,制定城 市配送车辆专用标识式样和管理规范,引导充电桩(站) 向规划货运枢纽(物 流园区)、公共配送中心及有条件的配送末端节点布局。给予新能源和清洁能 源、共同配送车辆通行便利。创新发展城市货运配送组织模式,发展标准化集 中统一仓储配送服务,鼓励第三方物流企业建立多用户共同配送中心。建设城 市绿色货运配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提高城市货运配送运行效率。培育创新型 城市货运配送示范企业。 |
( 六)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鼓励市场化运行可再生物资回收, 采取 “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企业实施”的方式,加快低价值 可回收物兜底回收体系建设,实现闭环运作,提高可利用垃圾 回收率。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兑换超市试点,推进废旧农膜回收 及资源化利用。积极推进环卫网络和再生资源回收网络 “两网 融合”, 提高生活垃圾回收利用水平。根据分行业、分品种的再 生资源特征,开展行业规范条件及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等分类 指导管理。依托电信运营商服务网点,探索建立废旧手机、电 池、充电器等电子产品回收利用新模式。依托 “互联网+”, 建 立线上线下融合的回收模式,不断提高重点品种再生资源回收 率。
建立资源回收信息服务平台。探索“互联网+再生资源”发 展新途径, 以政府为主导, 以企业为主体,建设高效的全国性 金属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加快市金属资源再生产业基地转型升级,完善金属资源交易市场和再生资源信息服务平台。 以电器 电子、汽车、铅酸蓄电池和包装物等产品为重点,落实生产者 责任延伸制度。建立健全废旧产品回收处理体系,鼓励生产者 发展逆向物流,支持生产企业通过自主回收、联合回收或委托 回收等方式建立回收体系,引导并规范生产企业与回收企业、 电商平台共享信息。
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合理规划建设回收站点、 分拣中心和废品交易市场,支持打造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平台, 推广智能终端回收设备。加强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废金 属、废玻璃、建筑垃圾、废渣等废旧物资回收利用,提升资源 产出率和回收利用率。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鼓励企业积 极引进以废旧资源为主要原材料的生产技术。鼓励企业“回收+ 利用”一体化发展,推动行业从 “小散乱”转向高质量发展。 规范废旧物资回收行业经营秩序,提升行业整体形象与经营管 理水平。 因地制宜完善乡村回收网络,推动城乡废旧物资回收 处理体系一体化发展。支持供销合作社系统依托销售服务网络, 开展废旧物资回收。
五、加快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升级
( 一)推动能源体系绿色低碳转型
提高化石能源清洁使用水平。强化煤炭总量控制,积极推 进煤炭低碳化利用,提高煤电用煤利用效率,降低电厂自用电 率和碳排放量,实现火电平均供电煤耗不断下降。完善天然气管网建设,建成玉环天然气支线工程,全面实现“县县通”, 推 进天然气管网互联互通工程,提升管网供给服务能力。强化天 然气供应保障,建成玉环大麦屿能源(LNG )中转储运项目, 加快推进台州 LNG 接收站项目前期工作,形成多气源供应保 障,完善储备调峰体系,逐步推进能源供应消费从高碳向低碳 转变,助力碳达峰目标实现。
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加快推进三门核电二、三期工程核 准和开工建设,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加快推进天台抽水蓄能电 站项目建设,稳步推进三门抽水蓄能等项目前期,打造华东重 要的抽水蓄能调峰调频基地。有序发展风电,稳步推进一批海 上风电项目核准建设。高质量创新发展生态友好型“光伏+农渔 业”模式。 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含垃圾) 发电,推广海洋能 综合开发利用新模式。
加强坚强电网建设。投产滨海 500 千伏输变电工程,形成 以 500 千伏回浦、滨海、岙坑、塘岭、柏树、麦屿为核心,220 千伏环网为骨干的坚强供电主网架结构。统筹开展老旧电网设 施改造和智能电网建设,全面推进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实现城 乡一体化发展。加大规划变电站站址、线路廊道保护力度,加 快低频输电等新技术的试点应用,强化光伏、海上风电配套电 网支撑,建设以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
专栏 9 清洁能源发展工程 |
风电、光伏。实施“风光倍增”计划,根据资源禀赋条件,有序发展海上风电和光伏电站项目,着力推进整县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加快建设玉环 1 号、台州 1 号等海上风电项目。因地制宜推进光伏电站项目,沿海地区利用滩涂和养殖鱼塘,建设渔光互补光伏电站; 内陆地区利用荒山荒坡、设施农业用 地,建设农光互补电站。 核电。加快推进三门核电二、三期前期工作,力争“十四五”末新增投产 一台机组。 抽水蓄能电站。加快推进天台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稳步推进三门抽水 蓄能、仙居广度抽水蓄能、天台石梁抽水蓄能项目前期工作。 天然气。建成玉环天然气支线工程、市区天然气高压输配管网等项目,重 点推进玉环大麦屿能源(LNG )中转储运、台州 LNG 接收站(前期) 等项。 合理布局气电机组,因地制宜推进天然气分布式应用,重点推进台州湾新区、 三门西部片区、温岭上马工业园区天然气分布式项目。 氢能。积极探索发展氢能产业,有序推进加氢站的示范试点建设。积极开 展大陈岛氢电耦合示范工程。 生物质能。提高农林垃圾、畜禽粪便等生物质的资源化、能源化利用水平, 因地制宜建设农林生物质电站和沼气发电工程。 |
( 二)推进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升级
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城乡全覆盖。推进省级高标准分类示范 小区创建,积极开展市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 “三化”处理示范 村创建,实现全市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创建全国生活垃 圾治理示范市。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提升生活垃圾转运设施服 务水平,建设垃圾分类全过程信息管理系统。积极推广绿色快 递包装回收站建设,加快完善配套垃圾分拣中心与大件垃圾处 理中心建设。
补齐废弃物处置短板。加快推进国家资源循环利用基地、 玉环省级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城市建设,争创国家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积极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经验。 有序推进现有垃圾填埋场的封场整治和生态修复。加强餐厨废 弃物、建筑垃圾、工业固体废弃物、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医疗 废弃物和危险废物等的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统筹规划处 置设施布局,鼓励设施共建共享,补齐处置设施缺 口。加快完 善农村生活垃圾、农业废弃物的设施布局和建设, 以集中处置 与就地处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多渠道的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 利用。鼓励餐厨废弃物、秸秆、畜禽粪污等易腐垃圾进行沼气 化和肥料化应用,残渣实现生态化消纳。完善污水管网建设, 持续推进雨污分流,深化 “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推进工业园 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和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改造,推进乡镇 级污水处理设施的改造升级,大力推广下沉式污水处理厂建设 模式。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和标准化运维,控 制废弃物处理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建设全域“无废城市”, 力 争各类固体废物处置率 100%。
专栏 10 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城市(基地) 建设工程 |
台州市国家资源循环利用基地。按照 “布局合理、物质循环、效率提升、 创新管理”的要求,不断完善废弃物收运处体系。以集约、高效、环保、安全 为原则,探索建设各类固体废物的综合处置基地,引导基地设施建设合理集聚 布局,持续提升垃圾处理设施能力,推进城市废弃物分类利用和集中处置,全 面提升市区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 玉环市省级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城市。按照“一体化、网络化、资源化”要 求,建立城乡一体的废弃物收运体系,以数字环卫为基础,将玉环全市城市废 弃物纳入统一管理,全面提升城市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水平。 |
专栏 10 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城市(基地) 建设工程 |
到创建期末,主要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水平达到省内领先,餐厨废 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 91%以上,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 80%以上,城 镇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 100%,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 100%;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基地初具规模,污染物排放进一步下降; 探索形成 若干与区域发展相适应的废弃物回收处置典型模式和制度成果。 台州市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 以推动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绿色发展为核 心,以分类处理、大宗利用、协同处置、高附加值利用为路径,强化重点工程 支撑,着力推进技术和制度创新,构建以城乡大宗固废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 置为主的产业集群,促进大宗固废实现绿色、高效、高质、高值、规模化利用, 大幅减少大宗固体废弃物存量、提升利用处置水平、推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转 型升级,努力争创国家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
( 三)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发展水平
推进绿色低碳设施建设。强化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 运营和维护全过程绿色低碳发展。提高交通运输电气化水平, 加强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加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广使用电、 天然气等新能源或清洁能源船舶,推进新建码头和船舶同步建 设岸电设施,加快现有码头设施改造。推进高速公路服务区、 综合客运枢纽低碳技术应用。
加强公共交通体系建设。深化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科 学规划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建成市域铁路 S1 线一期,加快开工
建设市域铁路 S2 线,推进市区 BRT 等中运量公共交通建设, 构建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的多层次公共交通网。推进慢性系统 建设,完善城市步行和非机动车交通系统,建设路景相融、依 山面海的绿道慢行网。持续深入优化台州智慧交通平台,应用城市大脑等信息技术提升交通组织智能化水平。
专栏 11 绿色交通体系建设工程 |
轨道交通建设。推进市域铁路 S1 线一期工程建设,确保 2022 年建成通车。 加快推进市域铁路 S2 线开工建设。推进金台铁路市郊列车一期项目按计划建 成通车运营,与市域铁路实现便捷换乘。 快速公交体系建设。规划建设市区快速公交 BRT 通道约 120 公里,按一 次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递度推进 BRT 建设,示范段在 2021 年底前开工。“十 四五”末基本形成 “一主三环 N 联”的通道格局。 绿道网建设。结合我市自然生态特征,推进全市滨河休闲型、滨海风情型、 山林野趣型、田园郊野型四类绿道建设,完善绿道三级驿站建设,统一绿道标 识,完善市域 “一环五横五纵”绿道网体系。 |
( 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提高城乡建设绿色低碳水平。强化城市设计,增加城市蓝 绿空间,推动生态要素和城镇空间内外结合。大力发展绿色建 筑,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推进既有建筑节能 改造,提高绿色建材供给水平,推广装配式建造。推动城乡基 础设施绿色改造升级,规划建设风景道,创建绿色出行城市。 优化防洪排涝御潮设施布局,推进海绵城市创建,规划建设海绵城市示范区。
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质量。推进城中村、老旧小区改造提升, 重点推进 2000 年以前建成老旧小区改造。深入实施“十镇样板、 百镇美丽”工程,打造百个环境美、生活美、产业美、人文美、 治理美的 “五美”城镇。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加快宜居城市建设。高水平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持续深化“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坚持建管并重,统筹推进农村“垃圾革命”“污 水革命”“厕所革命”“庭院革命”。 持续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建 设,实施农村基础设施配置标准化、公共服务配套标准化、工程建设质量标准化和长效管护机制标准化,促进乡村绿化美化。
专栏 12 “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 |
按照规划引领、体现特质、全域推进、提升质量的要求,加强村庄规划设计, 建立健全具有台州特色的“县(市) 域乡村建设规划—镇( 乡) 域村庄布点规划 —村庄规划(设计) —农房设计”规划设计层级体系。 引导乡村发展向注重风貌特色、注重区域统筹转变,继续实施农民建房带图 审批和按图施工制度,建设一批具有乡土气息、台州特色、江南韵味的浙派民居, 到 2025 年,创建 100 个新时代美丽乡村精品村、1200 个 A 级景区村。积极推进 美丽乡村成片连线,创建美丽乡村示范乡镇 50 个。坚持“洁、齐、绿、美、景、 韵”六美标准,创建美丽庭院 50 万户。继续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保障困难群 众基本居住安全。 |
六、全面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 一)积极树立绿色低碳生活理念
培育绿色低碳社会风尚。完善法规标准政策体系,为生活 方式绿色化提供支撑和引导。深入开展全民教育和文化宣传, 推广绿色生活价值体系,为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涵养“柔性的” 文化内生动力。倡导公众参与绿色志愿服务,引导公众树立绿 色增长、共建共享的理念,履行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推动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拒绝使用珍贵动植物制品,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充分发挥全媒体绿色价值观宣教功能,把绿色生活理念纳入节 能宣传周和低碳日、世界环境日等主题宣传活动,普及绿色知 识,宣传绿色行为规范,培养绿色意识。深入挖掘“和合文化” 中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内涵,将绿色文化融入城市文 化建设,让生活方式绿色化成为一种时尚和文化追求,营造全 社会崇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良好氛围。
引导践行绿色消费理念。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美德, 树立正确消费观,养成合理的消费习惯,提倡理性消费、适度 消费,量入为出、理性网贷。推进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标识 等体系建设,健全绿色产品市场准入,加强绿色产品质量监管。 完善流通渠道,支持商场、超市、旅游商品专卖店等流通企业 在显着位置开设绿色产品销售专区,扩大绿色消费,提高绿色 产品市场占有率。鼓励公众优先购买节水节电等绿色环保产品, 落实政府优先采购和强制采购节能环保产品制度。推行绿色供 应链管理,加快形成安全、便利、诚信的绿色消费环境。
( 二)倡导绿色低碳生活
推广绿色低碳行为方式。深化“光盘行动”,杜绝粮食浪费。 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规范垃圾投放行为,建立健全激励惩 戒机制。深入开展塑料污染治理,倡导全民减塑。推广绿色居 住,合理控制室内空调温度,减少无效照明,提倡家庭节约用水用电。鼓励选购小排量汽车或电动汽车,减少私家车的使用, 鼓励步行、 自行车和公共交通等低碳出行。推进有条件的办公 区域共建公用信息系统和数据共享,持续推行无纸化办公。推 广以 “绿色公约、绿色货币、绿色调解”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治 理 “三绿”模式。开展全民碳普惠行动,倡导践行碳中和。
专栏 13 塑料污染治理工程 |
把塑料污染治理作为继垃圾分类之后生态治理领域最具显示度、感受度的重 要举措。针对塑料污染治理的痛点和难点,全面实施源头管控、替代循环、分类 处置、支撑保障、联合检查等专项行动,有序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 销售和使用,积极推广替代产品,培育壮大替代产业,规范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 建立健全塑料制品生产、流通、使用、回收处置等环节的管理制度,坚决打赢塑 料污染治理攻坚战。 到 2022 年底,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费量明显减少,替代产品普遍推广; 在塑 料污染问题突出领域和电商、快递、外卖等新兴领域,普遍推行科学适用的塑料 减量和绿色物流模式。全域 “无废城市”基本建成。2023 年底,塑料制品生产、 流通、消费和回收处置等环节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替代产品开发应用水平进一 步提升。到 2025 年底,城乡一体的多元共治体系基本形成,塑料污染得到有效 控制。 |
深入开展绿色生活创建工程。广泛推进主题宣传,将勤俭 节约、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融入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 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全过程教育体系,纳入美丽城市、 美丽乡村创建及有关教育示范基地建设,不断拓展“绿色细胞” 创建形式和方式,开展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创建活动。重点 推进节约型365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总部_365bet在线娱乐_365be是啥、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等绿色生活七大创建行动。 以 “绿色细胞”为载体,带动学生、家庭、社区及全社会 更广泛地参与绿色行动,同时实现绿色惠民的目标。
专栏 14 绿色生活创建工程 |
节约型365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总部_365bet在线娱乐_365be是啥创建。以县级及以上党政365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总部_365bet在线娱乐_365be是啥为创建对象,强化节约能耗、水 耗等节能目标管理。加大政府绿色采购力度,更新公务用车优先采购新能源汽 车。推行绿色办公,推进无纸化办公,推广使用循环再生产品。率先全面实施 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等。 绿色家庭创建。以广大城乡家庭为创建对象,将创建“绿色家庭”与深化 寻找“最美家庭”活动、评选表彰“五好家庭”相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 展示、主题实践和生态环保志愿服务活动,切实增强广大家庭成员生态文明意 识,在全社会树立绿色家庭典型。 绿色学校创建。以大中小学作为创建对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升师生 生态文明意识。开发绿色教育校本教材,鼓励增设生态文明领域相关课程专业。 推进绿色校园基础建设,建设节能环保校园,培育绿色校园文化,加快绿色科 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绿色社区创建。以广大城市社区为创建对象,建立健全社区人居环境建设 和整治制度,推进社区基础设施绿色化,提高社区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培育社 区绿色文化,贯彻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发动居民广泛参与,打造绿色宜居宜业 空间。推广 “未来社区”建设。 绿色出行创建。以县(市、区) 为创建对象,积极推动交通基础设施绿色 化,提升城市交通服务、管理水平。提高公共交通供给能力,加强公共交通和 慢行交通系统建设管理,优化交通信息引导,推动城乡公交一体化。加快充电 桩建设,推广节能和新能源车辆。 绿色商场创建。以大中型商场、商业综合体为创建对象,建立绿色管理制 度,强化能耗水耗管理,开展绿色服务和宣传,积极引导消费者优先采购绿色 产品。提升商场设施设备绿色化水平,完善绿色供应链体系,落实塑料污染治 理要求,开展绿色回收,实施放心消费政策。 绿色建筑创建。以城镇建筑为创建对象,结合城市有机更新、“未来社区” 建设,强化政策引导,逐步提高城镇建筑中绿色建筑比重,逐步推广绿色住宅 使用者监督机制,推广绿色建造方式,提高绿色建材应用比例,加强技术创新 和集成应用。 |
七、健全完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支撑体系
( 一)着力拓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
推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路径,推广 GEP 核算,推动 GDP 和 GEP 双核算、双评估。支持玉环探索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开展海域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力争在全省率先开展试点工作。完善生态产品市 场交易、生态信用等制度体系。深化“两山银行”试点,在山区、 海岛等具备较好条件的县( 区) 探索开展试点工作,并逐步向 全市推广。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健全绿色发展财政奖补机制, 实施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挂钩财政返还制度,积极探索与生 态产品质量和价值、碳排放总量与强度相挂钩的财政奖补机制。 建立财政支持绿色发展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完善绿色采购、绿 色发展基金等政策支持体系,制定生态产品政府采购目录。完 善长潭水库等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建设生态补偿特别合作区, 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 出台海洋生态补偿管理办法,不 断完善生态环境损害的修复和赔偿制度。
专栏 15 生态补偿机制改革 |
完善长潭水库生态补偿机制。出台长潭水库生态补偿资金和生态建设补偿资 金管理办法。用于饮用水水源保护范围内村(居) 民的生活保障以及水源地生态 建设、环境保护基础设施运维和污染防治等方面补助,多渠道筹集长潭水库生态 补偿资金和生态建设补偿资金,加大补偿力度。 出台海洋生态补偿管理办法。落实海洋工程监管责任,建立全市海洋工程建 |
专栏 15 生态补偿机制改革 |
设项目生态损害补偿机制,明确补偿方式、补偿费使用及管理。 完善综合性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动自然生态空间系统修复和合理补偿,完 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开展湿地生态补偿试点,完善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 制度。 |
不断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推动自然资源资产所有 权和使用权分离,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体系,加快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引导农村产 权规范流转和交易,不断丰富完善农村产权权能。促进自然资 源资产集约开发利用,破解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制度瓶颈。健全 自然资源资产监管体系,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为推 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提供信息基础和决策支持。
( 二)大力提升绿色发展数字治理水平
推进绿色发展数字治理顶层设计。 围绕全市建设全国市域 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的目标定位,依托省市公共数据平台 和城市大脑中枢系统,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相关子模块建设, 完善数据归集和共享,强化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模块数据基础支 撑。积极拓宽数据采集渠道,推动企业、行业协会、社会组织 等开放自有数据资源,提升数据安全保障能力,提高精准智能 现代治理能力。
积极创新绿色发展数字化应用场景。着力推进“智慧环保”, 构建智慧环境监管工作平台,加快建设“生态环境资源一张图”, 完善生态环境自动监测设备布局,加快生态环境领域数字化转型。实施智慧生态环境设施、智慧海洋气象设施等整体智治基 础设施建设行动,探索建设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估应用、碳达 峰碳中和工作评估考核、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监测等领域应用场 景,不断提升绿色智治水平。
( 三)积极构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
培育壮大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主体。强化绿色技术创新的导 向机制,鼓励企业积极开展绿色技术创新企业认定。依托台州 学院、浙大台州研究院等创新能力强的高校院所,大力引进省 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到我市设立研究机构,攻关绿色发展 核心技术,支持本地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共建技术研 发机构,积极推动建立市场化运行的绿色技术创新联合体。支 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建立绿色技术创新孵化平台。
强化绿色低碳技术攻关与应用。优化绿色技术创新环境, 强化绿色技术知识产权保护与服务,推进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转 化示范应用。推动重大绿色共性技术研发项目落户,培育建设 各类绿色技术创新基地平台。强化对重点领域绿色技术创新的 支持,积极利用首台(套) 重大技术装备政策支持绿色技术应 用。 引导创业投资等各类基金支持绿色技术创新,鼓励和引导 社会资本投向绿色产业,推进绿色技术众创。
专栏 16 绿色低碳技术攻关重点平台 |
台州湾科创走廊。集聚全市创新资源要素,构建由中央创新区、椒江科创谷、 黄岩永宁江科创带、路桥环飞龙湖科创生态圈组成的“一区一谷一带一圈”创新 |
专栏 16 绿色低碳技术攻关重点平台 |
布局,统筹推进临海环灵湖智慧眼、温岭“金三角”科创带、玉环环漩门湾科创 走廊、天台绿色科创走廊、仙居永安溪科创走廊、三门湾科创走廊等平台建设, 推动医化、生命健康产业以及航空航天、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绿色低碳 技术攻关,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超前谋划布局重点领域、重点行业低碳发展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 台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推进国家级高新区建设,全面融入浙东南国家自主 创新示范区,依托园区汽摩配件、医药化工、塑料模具、金属再生利用等优势产 业,集中攻关相关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关键技术。 省级技术创新中心。依托台州学院、浙大台州研究院等创新能力强的高校院 所,聚焦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关键技术,围绕现代医药、智能制造等特色产业领域, 以企业为主体,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优势,引进国内外优势创新要素,建成国内一 流的科技创新平台。 |
( 四)大力发展绿色金融
创新绿色金融服务。深入推进“小微+绿色金融”模式,加 强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实现绿色金融与绿色产业协同发展。探 索完善绿色支行、旅游支行等特色金融机构。积极推动金融机 构创新开发绿色金融特色信贷产品,探索开展排污权融资,谋划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增加绿色保险有效供给,重点发展气 象指数保险、环保技术装备保险、绿色企业贷款保证保险等各 类绿色险种,推广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保险+服务”模式,推广 “保险+无害化种养”模式。鼓励采取重点项目投资补助、政府 和社会资本合作等多种方式支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标志性工程建设,探索设立市级绿色发展专项基金。强化绿色金融人才队 伍建设,夯实绿色金融发展的人才基础。
拓宽绿色产业融资渠道。发挥我市民营经济优势,引导社 会资本流向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等绿 色发展重点领域,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支持绿色产业相关 企业通过上市和挂牌等方式募集发展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企 业发行企业债、公司债和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募集资金 用于传统生产方式和技术的绿色化升级改造。
专栏 17 “小微+绿色金融”改革提升工程 |
拓宽绿色产业融资渠道。引导金融机构创新绿色金融特色信贷产品,通过发 行小微绿色金融债、小微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等形式,专项支持绿色产业发展。 探索科技型中小企业股债贷结合服务试点,构建政金企联动增信股权融资新机 制,深化实施普惠金融试点。 探索完善绿色金融特色机构。继续发展旅游银行,创新科技金融,积极培育 社区银行、特色银行。发动银行保险机构组建绿色金融专业化服务团队,并支持 有条件的机构启动组建新的绿色专营支行。 完善政策激励约束机制。开展金融机构绿色评级,探索开展小微绿色信贷业 绩评价,设立小微绿色信贷专项再贷款再贴现额度,推动加大对绿色产业的金融 支持力度。强化绿色金融评价结果应用。 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完善绿色小微企业、绿色项目认定标准、程序和方法, 加大金融科技工具在小微绿色金融业务中的应用。发展小微企业征信评级机构, 推动跨部门信息共享,解决小微企业环保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探索建立小微企业 绿色信贷风险补偿机制。 |
(五) 有效推进资源要素绿色化配置
推进资源能源节约高效利用。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 双控,创新水资源刚性约束和协同配置体系,深入实施全市域 节水行动,争创水效领跑者城市,创建国家节水型社会建设示 范市。积极推进海水淡化工程,推动海岛地区和沿海高耗水行业优先利用海水、亚海水。推进污水资源化,提高再生水利用 率。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和耕地保护制度,推进城 镇低效用地和低丘缓坡再开发、工矿废弃地复垦。完善能源消 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加强工业、建 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推 进园区能源替代利用与资源共享。
提高要素绿色化配置效率。深化 “亩均论英雄”改革,完 善差别化要素配置机制。深化“标准地+承诺制”改革,探索分 行业确定标准地技术规范,除负面清单外百分百推行标准地制 度。深化能源要素市场化改革,完善既有高耗能企业退出机制, 建立 “能源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实行新上高耗能项目能耗 等量或减量替代,推动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提升。探索开展企业 绿色发展综合评价,研究基于绿色发展评价的要素差别化供给 体系,制定完善差别化水价、排污指标、用能指标、税费等政 策,推动企业绿色发展。
完善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推进资源环境类价格 改革,完善污水处理收费机制,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 度,完善节水价格机制,建立健全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 制,完善绿色行业用电支持政策,深化天然气定价机制改革。 构建林权、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资源环境权 益交易市场,推动企业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探索用能权、排污权等跨区域交易。建立健全绿色技术转移转化市场交易体 系,加强绿色技术创新对外开放合作。
八、保障措施
( 一)组织领导
市发展改革委加强组织协调,会同市级有关部门统筹推进 规划实施,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重点任务落实。各县( 市、 区) 政府要切实履行绿色发展主体责任,加强与本规划的衔接, 制定落实方案或强化对相关领域的支持,形成灵活有效的工作 推进机制。强化规划项目支撑, 以高质量项目支撑绿色发展。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社会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推 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 二)政策保障
围绕绿色发展总体目标, 以提高绿色产业发展水平、降低 能耗和碳排放强度、加大科技投入、探索绿色发展机制和绿色 金融创新等工作为重点,研究制订有关配套政策。强化绿色产 业发展政策扶持,引导产业链相关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升级和节 能环保改造。鼓励各地各部门积极出台绿色发展试验创新政策。 深化绿色金融改革,助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 三)评价考核
完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绿色产业发展、 碳达峰等监测评估制度,探索优化绿色发展绩效评价和考核督查机制,进一步落实各部门、各县( 市、 区) 责任,将其作为 各县(市、 区) 政府和部门领导班子工作实绩和干部任用的重 要依据,并纳入年度绩效考评范围。完善规划实施总结评估制 度,加强指标完成情况跟踪统计监测,邀请第三方机构开展中 期评估和总结评估。
( 四)宣传教育
加强舆论引导,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等多种渠道, 发挥公益组织、行业协会等积极作用,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宣 传教育,大力传播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强化新媒体环境下 的舆论传播与引导力,积极利用公众号、手机应用等社交媒体 平台,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形成绿色文明新风尚。 引导消 费者树立绿色消费理念,从消费环节倒逼生产方式绿色转型。
附表
台州市绿色发展 “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表
序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单位 | 建设地点 | 建设规模和内容 | 建设 期限 | 总投资 ( 亿元) | 2021-2025年 计划投资 ( 亿元) | 责任单位 | 备注 |
合计 | 共计50个 | 3189.7 | 1340.4 | ||||||
一、生态环境保护 | 共10个 | 671.1 | 241.48 | ||||||
1 | 中小河流治理 | 相关县(市、 区) 水利部门 | 台州市 | 通过对全市流域面积5km2 以上山溪性河流和平原县级以上 河道共328条进行摸排, 以问题为导向,按防洪、生态、景 观、文化、产业、管理等要求分类梳理,结合全市及地方 实际需求确定中小河流治理任务, “十四五”共规划建设 19个工程, “十四五”期间治理长度188km | 2020- 2035 | 23 | 13 | 台州市水利局 | 实施类 |
2 | 台州市生态海岸带项目 | 台州市自然资 源规划局、市 发展改革委、 市水利局、市 交通运输局、 市建设局 | 台州市 | 以台州市区、玉环两条示范段为重点,围绕 “六大工程 ”,重点推进玉环市大龙湾滨海产业带综合开发项目、临 海市白沙湾蓝色海湾项目、温岭市石塘镇曙光文化项目等 14个重大生态海岸带项目 | 2020- 2030 | 255.5 | 80.0 | 台州市自然资源规 划局、市发展改革 委、市水利局、市 交通运输局、市建 设局 | 实施类 |
3 | 台州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项目 | 各县(市、 区) 自然资源 规划部门 | 台州市 | 全市完成旱地改水田、 中低产田改造、园(林) 地还耕地 、建设用地复垦等内容 | 2019- 2021 | 20.0 | 3.0 | 台州市自然资源规 划局 | 实施类 |
4 | 台州湾美丽海湾建设项目 | 待定 | 台州湾、 大陈岛湾 区 | 建设规模: 台州湾,面积409平方千米,岸线123千米; 大 陈岛湾区,面积96平方千米。建设内容: 有效控制椒江、 金清大港总氮、总磷总量,逐步提升一、二类优良水质比 例,使海水水质稳中趋好; 高质量打造亲海空间,高标准 推进海岸带修复,有效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使海洋生态 系统逐步健康; 建成 “水清滩净、岸绿湾美、鱼鸥翔集、 人海和谐”的海洋生态新格局 | 2021- 2025 | 23.9 | 23.9 | 台州市生态环境局 | 实施类 |
5 | 天台山、神仙居名山公园 工程 | 天台县、仙居 县林业部门 | 天台县、 仙居县 | 以天台山、神仙居为核心,实施生态提升、基础设施提升 、文化资源挖掘、旅游产业发展等工程 | 2018- 2025 | 97.7 | 71.28 | 台州市自然资源规 划局 | 实施类 |
序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单位 | 建设地点 | 建设规模和内容 | 建设 期限 | 总投资 ( 亿元) | 2021-2025年 计划投资 ( 亿元) | 责任单位 | 备注 |
6 | 大陈岛海上大花园项目 | 椒江旅游集团 有限公司 | 椒江区 | 包括海岸生态公路整治提升工程( 一期) 、乌沙头景区大 岙里至乌沙头道路改造工程、大陈岛生态美丽岛项目( 一 期) 污水零直排放建设工程、下大陈安居房项目、大陈岛 梅花湾核心功能区块改造工程、核心景区改造工程、上大 陈台胞接待站、乌沙头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大陈 岛甲午岩景区和浪通门景区提升工程、大陈岛林相彩化、 乌沙头景区游步道边坡防护工程、垦荒碑景区提升工程、 总部经济集聚区( 一期) 、大陈军事文化公园建设工程等 | 2018- 2028 | 12 | 6.3 | 椒江区人民政府 | 实施类 |
7 | 方山生态保护文旅开发综 合项目 | 黄岩区文化广 电旅游体育局 | 黄岩区 | 总用地2000亩,养生、旅游、度假、观光、文化综合项 目,建设接待中心、会议中心等 | 2024- 2027 | 30 | 6 | 黄岩区人民政府 | 实施类 |
8 | 东矶列岛省级海岛公园项 目 | 临海市文化广 电旅游体育局 、文旅集团、 海投公司 | 临海市 | 东矶列岛大小57个岛屿,总面积18.3平方公里,主要开发 包括白沙湾、头门岛、 田岙岛、雀儿岙岛、东矶岛。谋划 东矶列岛游客服务中心、生态修复工程、东矶岛陆岛码头 、 田岙陆岛码头、头门岛陆岛码头、东矶岛基础设施建设 等项目 | 2020- 2025 | 18 | 18 | 临海市人民政府 | 实施类 |
9 | 玉环市海山岛生态旅游开 发项目 | 玉环海山生态 旅游岛开发建 设有限公司 | 玉环市 | 项目合作范围为海山乡茅埏岛及茅坦岛、横床岛、大青岛 、鹰婆岛、大担岛及海域,项目实施期限为25年。项目内 容包括产业导入、投资融资、城市运营以及产业导入所需 的海域治理及环境整治提升、土地整理及规划设计咨询、 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配套基础设施 | 2020- 2044 | 138 | 10 | 玉环市人民政府 | 实施类 |
10 | 三门县滨海旅游开发项目 | 待定 | 三门县 | 提升三门县滨海一线的生态功能,打造蛇蟠岛5A级旅游风 景区,建设三门湾滨海绿道, 串连提升扩塘山岛、木勺沙 滩、牛尾塘景区资源,建设三门县滨海生态景观带 | 2017- 2030 | 53 | 10 | 三门县人民政府 | 实施类 |
二、绿色基础设施类 | 共10个 | 639.84 | 384.59 | ||||||
11 | 重点引调水工程 | 相关县(市、 区) 水利部门 | 相关县 (市、 区) | 推进台州南部湾区引水、 台州朱溪水库、三门县东屏水库 等工程建设 | 2016- 2023 | 63.24 | 22.79 | 台州市水利局 | 实施类 |
序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单位 | 建设地点 | 建设规模和内容 | 建设 期限 | 总投资 ( 亿元) | 2021-2025年 计划投资 ( 亿元) | 责任单位 | 备注 |
12 | 台州市美丽城镇建设工程 | 各县(市、 区) 建设部门 | 台州市 | 打造30个以上美丽城镇省级样板,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全域 美丽新格局。 “十四五”期间列入美丽城镇建设的乡镇 (街道)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包括道路交通、 防灾减灾、环境整治和环卫设施、老旧小区改造、教育医 疗养老文体设施、市政管线等 | 2020- 2025 | 200 | 105 | 台州市建设局 | 实施类 |
13 | 台州市新时代美丽乡村建 设 | 各县(市、 区) 农业农村 部门 | 台州市 | 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 | 2020- 2025 | 15 | 10 | 台州市农业农村局 | 实施类 |
14 | 台州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和改造工程 | 相关县(市、 区) 人民政府 | 相关县 (市、 区) | 计划新改扩建13(9+4 )座污水处理厂,包含黄岩江 口污水 处理厂三期扩建工程、滨海污水厂三期扩建工程、箬横污 水厂三期扩建工程、温岭牧屿污水处理厂三期、坞根新污 水厂工程、干江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工程、大麦屿污水处 理厂二期扩建工程、天台县石梁镇污水处理厂项目( 一 期) 工程、三门县洞港污水处理厂工程、上实环境( 台 州) 污水处理有限公司、三门沿海污水处理厂一期提标改 造项目、岩头医化园区配套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浙江头 门港经济开发区北洋污水处理厂,新增处理能力36.65万吨/ 日 | 2020- 2025 | 31.8 | 31.8 | 台州市建设局、市 生态环境局 | 实施类 |
15 | 台州市 “污水零直排区” 建设项目 | 各县(市、 区)建设、生 态环境、综合 行政执法部门 | 台州市 | 以镇(街道) 为单位,对建成区内所有排水设施、污染源 和排水( 污) 口进行全面排查; 开展雨污分流改造、管网 修复、精细化截污纳管等建设; 基本实现全市污水应截尽 截,应处尽处 | 2018- 2022 | 200 | 120 | 台州市 “五水共治 ”办、市建设局、 市生态环境局、市 综合行政执法局 | 实施类 |
16 | 台州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 建设工程 | 相关县(市、 区) 人民政 府,台州市城 投集团、市建 设局 | 相关县 (市、 区) | 包含黄岩区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临海市头门港垃圾焚烧发 电项目、仙居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三门绿能环保 (垃圾焚烧发电) 项目、天台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综合处 理项目(含一般工业固废) 、市区有机物循环利用中心改 扩建工程 | 2019- 2025 | 28 | 10 | 台州市建设局 | 实施类 |
17 | 台州市城乡环卫一体化垃 圾中转站项目 | 各县(市、 区) 人民政府 | 台州市 | 全市新建垃圾中转站10座。对全市109座垃圾中转站的渗滤 液、臭气处理设施实施改造,达到环保要求。城乡环卫保 洁能力及设备提升,统一保洁标准等 | 2021- 2023 | 8 | 8 | 台州市综合行政执 法局 | 实施类 |
序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单位 | 建设地点 | 建设规模和内容 | 建设 期限 | 总投资 ( 亿元) | 2021-2025年 计划投资 ( 亿元) | 责任单位 | 备注 |
18 | 台州市危险废物处置设施 建设及资源化利用工程 | 各企业 | 台州市 | 新增危废处理能力59.7万吨/年+30万立方,其中安全填埋 2.5万吨/年+30万立方,焚烧处置13.4万吨/年,综合利用处 置43.8万吨/年 | 2020- 2022 | 21.8 | 15 | 台州市生态环境局 | 实施类 |
19 | 台州环境资源能源及土地 再生集中供能生态环保创 新项目 | 华能玉环电厂 | 路桥区 | 建设日均总处置能力2400吨农业废弃物协同城市有机废弃 物的资源集中供能及托底固废700吨/日的创新项目,同时 联动封存垃圾填埋场再生利用,形成创新可续的双脉循环 式生态资源产业链 | 2020- 2025 | 52 | 52 | 路桥区人民政府 | 实施类 |
20 | 台州湾新区土地再生 “综 合能源+”都市绿岛生态环 保创新项目 | 华能玉环电厂 | 台州湾新 区 | 联动治理沙北垃圾填埋场, 以低碳应用为供能方式,建设 通过对封存废弃物针对性处置,完成热值废弃物资源化的 土地再生 “综合能源+”示范项目。通过无废城市智能化全 面监测平台,建设提高各类垃圾综合利用价值的现代化智 慧低碳固废综合分拣预处理中心 | 2021- 2027 | 20 | 10 | 台州湾新区管委会 | 实施类 |
三、绿色产业类 | 共9个 | 296.78 | 189.18 | ||||||
21 | 椒江绿色药都小镇 | 椒江区绿色药 都投资开发有 限公司等 | 椒江区 | 规划面积3.42平方公里,其中建设面积0.93平方公里。预计 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180亿元、年税收收入10亿元、年接待 游客30万人次。小镇以推动现代医药产业绿色发展和转型 升级为抓手,充分发挥椒江国家原料药化工基地的平台优 势以及医药企业的技术与产品优势,大力拓展医药产业链 条,优化产业结构及空间布局,构建现代医药产业创新及 发展体系,突出药产、药学、药研、药商、药展、药游 “ 六药共建”的建设主题,通过对区域内工业旅游发展及结 合自然生态景观开发等,形成融医药智造、主题旅游、历 史文化于一体的绿色药都特色小镇,建成 “特药特膳强镇 、高新技术重镇、绿色康养名镇、 医药旅游胜地、党建创 新高地” | 2017- 2025 | 80 | 23 | 椒江区人民政府 | 实施类 |
22 | 路桥区年产1000万吨装配 式构件及新型建筑材料项 目 | 台州市路桥矿 业有限公司 | 路桥区 | 项目位于峰江街道西山村,第一期总面积约772.87亩,建 筑用石料(花岗岩)矿资源储量1867.35万立方米(4730.60 万吨) ,建设石料加工、机制砂生产、商品混凝土搅拌站 、沥青搅拌站、建筑垃圾处置、装配式建筑预制件等新型 建筑材料生产线 | 2021- 2025 | 20 | 20 | 路桥区人民政府 | 实施类 |
序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单位 | 建设地点 | 建设规模和内容 | 建设 期限 | 总投资 ( 亿元) | 2021-2025年 计划投资 ( 亿元) | 责任单位 | 备注 |
23 | 路桥区新能源汽车配件制 造项目 | 浙江路桥经济 开发区管委会 | 路桥区 | 位于路桥经济开发区中部拓展区块,东至经十路,南至南 洋公路,西至经八路、用地界线,北至纬一路,规划用地 约776亩( 以空间规划为准) 。重点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 前瞻布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产 业,培育发展分立器件、集成电路、光电子器件、传感器 等半导体产业 | 2021- 2028 | 10.0 | 5 | 路桥区人民政府 | 实施类 |
24 | 华海制药科技产业园 | 浙江华海制药 科技有限公司 | 临海市 | 制药科技产业园一期工程项目 | 2017- 2021 | 63.4 | 40.8 | 临海市人民政府 | 实施类 |
25 | 浙江海创达生物材料有限 公司年产15万吨聚乳酸项 目 | 浙江海创达生 物材料有限公 司 | 临海市 | 建设1幢办公楼,5幢厂房及配套设施等。项目产品为聚乳 酸,项目达产后形成15万吨聚乳酸生产能力 | 2021- 2024 | 12.38 | 12.38 | 临海市人民政府 | 实施类 |
26 | 钱江智慧摩托车产业园 | 浙江钱江摩托 股份有限公司 | 温岭市 | 项目拟新增用地1200亩,建设世界级摩托制造产业园,建 成100万辆摩托车产能的生产基地 | 2022- 2026 | 31.5 | 20 | 温岭市人民政府 | 实施类 |
27 | 天台智能橡胶产业园建设 项目 | 浙江三力士智 能传动科技有 限公司 | 天台县 | 项目计划总用地1500亩左右,引进三力士、双箭等一批橡 胶制品企业,配套建设技师学院,新建智能橡胶产业园 | 2020- 2025 | 52.5 | 46 | 天台县人民政府 | 实施类 |
28 | 西格迈汽配产业园 | 浙江凯博瑞西 格迈有限公司 | 三门县 | 规划用地面积194亩,选址雁汀河区块,打造以汽车减震器 为龙头的汽摩配产业园 | 2020- 2027 | 10 | 5 | 三门县人民政府 | 实施类 |
29 | 华能台州氢能全产业链创 新示范项目 | 华能玉环电厂 | 台州湾新 区 | 利用玉环电厂自身热电联产的低成本发电优势,通过采用 电解水制氢工艺,围绕 “制取、储运、加注、应用”4个环 节,建设台州氢能全产业链示范项目,打造氢能产业研发 、生产、示范基地,终端客户应用于加氢站及化工厂、炼 油厂等对氢需求量大的企业 | 2020- 2025 | 17 | 17 | 台州湾新区管委会 | 实施类 |
四、循环经济类 | 共7个 | 146.9 | 18.1 |
序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单位 | 建设地点 | 建设规模和内容 | 建设 期限 | 总投资 ( 亿元) | 2021-2025年 计划投资 ( 亿元) | 责任单位 | 备注 |
30 | 年10万辆报废机动车综合 利用一体化示范项目 | 浙江和合环境 资源有限公司 | 路桥区 | 本项目规划占地100亩,总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总投资 2.5亿。建设主要内容: 年2万辆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项目 ( 一阶段) ;年20万辆废电动车回收拆解项目( 一阶 段) ;年3万吨废橡胶(轮胎) 回收热解处置项目; 年6万 吨废矿物油回收贮存运输利用项目; 年2万套废铅锂蓄电池 回收处置再利用项目( 一阶段) ;年2万套报废机动车五大 件零部件再制造项目( 一阶段) ;成立研究院或校企合作 | 2021- 2025 | 2.5 | 2.5 | 路桥区人民政府 | 实施类 |
31 | 台州巨东科技有限公司资 源综合利用一体化精密铸 造及精加工制造项目 | 台州巨东科技 有限公司 | 路桥区 | 项目总用地面积约98312平方米,新建建筑面积98017.81平 方米,主要购置中频炉、保温炉、装配流水线等成套生产 设备,同时配套建设公用附属设施及废气、废水处理等环 保设施,项目建成后可年产精密铸造件5万件(套) ,铝压 铸件50万件(套),铜阀门及水暖配件1000万件(套) | 2021- 2025 | 3.6 | 3.6 | 路桥区人民政府 | 实施类 |
32 | 路桥区新型环保设施产业 园 | 浙江路桥经济 开发区管委会 | 路桥区 | 位于十塘中心路以东、三山涂直落河以南,规划用地约190 亩。一期规划用地约80亩,计划建设高端环保产业项目; 二期规划用地约110亩 | 2022- 2026 | 10.0 | 5 | 路桥区人民政府 | 实施类 |
33 | 华能电厂节能环保综合产 业项目 | 华能玉环电厂 | 玉环市 | 总用地面积600亩,总建筑面积250000平方米。主要建设华 能玉环电厂#1-#4机组节能环保及煤场建设。完成后使机组 更加环保,效率进一步提升,更好适应电力市场改革需要 | 2020- 2022 | 10.8 | 7 | 玉环市人民政府 | 实施类 |
34 | 台州市静脉产业园 | 台州市城投集 团 | 路桥区 | 项目总用地面积约2000亩,主要建设内容为易腐垃圾处置 中心、农业废弃物处置中心、建筑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 垃圾综合分拣中心、市政污泥(含淤泥) 处置中心、一般 工业废弃物处置中心、滨海污水厂三期、铝灰处置项目、 电镀污泥处置项目等 | 待定 | 80 | / | 台州市发展改革委 | 谋划类 |
35 | 华能浙江能源环保产业创 新中心 | 华能玉环电厂 | 玉环市 | 联合清华大学等高等院校和华为等头部企业,建设台州首 座央企环保能源产业的国家级创新中心及院士工作站,孵 化2-3家科创板企业 | 待定 | 30 | / | 玉环市人民政府 | 谋划类 |
序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单位 | 建设地点 | 建设规模和内容 | 建设 期限 | 总投资 ( 亿元) | 2021-2025年 计划投资 ( 亿元) | 责任单位 | 备注 |
36 | 循环经济产业园 | 待定 | 三门县 | 规划用地面积1200亩,选址在原丰源船厂,充分利用污水 处理厂的终水回用,结合垃圾焚烧产生的电能、热能供应 给相关的用电、用热企业,打造循环利用产业链 | 待定 | 10.0 | / | 三门县人民政府 | 谋划类 |
五、清洁能源类 | 共14个 | 1435 | 507 | ||||||
37 | 三门核电二期 | 三门核电有限 公司 | 三门县 | 工程包括3 、4号两台百万千瓦级机组,采用CAP1000技术 路线 | 2021- 2026 | 406 | 310 | 三门县人民政府 | 实施类 |
38 | 天台抽水蓄能电站项目 | 三峡建工(集 团) 有限公司 | 天台县 | 蓄能电站项目由4台单机容量42.5万千瓦机组组成,总装机 容量170万千瓦 | 2021- 2026 | 102 | 50 | 天台县人民政府 | 实施类 |
39 | 玉环市大麦屿能源 (LNG )中转储运项目 | 玉环大麦屿君 安液化天然气 有限公司 | 玉环市 | 包含码头工程、储运站工程、配套外输连接管道工程,计 划总用地489.75亩,总投资41亿元,项目一期中转规模200 万吨/年,新建2个10万立方、1个20万立方LNG储罐及配套 15万吨码头、气化、槽车装车等设施 | 2018- 2025 | 41 | 39 | 玉环市人民政府 | 实施类 |
40 | 华电玉环1号海上风电场项 目 | 浙江玉环华电 风力发电有限 公司 | 玉环市 | 项目位于玉环市披山岛西北侧近海海域,场中心点距离海 岸约12公里,水深约13m,工程场区涉海面积约37k㎡,规 划装机容量300MW | 2020- 2025 | 50 | 40 | 玉环市人民政府 | 实施类 |
41 | 台州1号海上风电项目 | 浙江省水利水 电投资集团 | 临海市 | 装机容量30万千瓦 | 2022- 2024 | 38 | 38 | 临海市人民政府 | 实施类 |
42 | 临海市华润燃气设施项目 | 临海市华润燃 气有限公司 | 临海市 | 完成9座天然气场站建设,即东渡路气源站、南洋综合站、 临海南门站、钓鱼亭高中压调压站、涌泉高中压调压站、 白水洋高中压调压站、河头高中压调压站、永丰高中压调 压站、北洋LNG气化站。建设高压管道36. 1公里,建设中 压管线360公里 | 2020- 2025 | 10 | 10 | 临海市人民政府 | 实施类 |
43 | 台州高铁新区全域生态资 源分布式能源协同示范项 目 | 华能玉环电厂 | 椒江区 | 依托 “综合能源+”实现区域生态环境资源的价值链、供求 链有效发展,同步完成基于环境资源的分布式能源储能、 充电桩及配电网建设,形成创新可续的双脉循环式生态资 源产业链 | 2020- 2025 | 20 | 20 | 椒江区人民政府 | 实施类 |
序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单位 | 建设地点 | 建设规模和内容 | 建设 期限 | 总投资 ( 亿元) | 2021-2025年 计划投资 ( 亿元) | 责任单位 | 备注 |
44 | 三门核电三期 | 三门核电有限 公司 | 三门县 | 工程包括5 、6号两台百万千瓦级机组,采用“华龙一号”融 合版技术路线 | 待定 | 360 | / | 三门县人民政府 | 谋划类 |
45 | 玉环1号海上风电场项目二 期工程 | 待定 | 玉环市 | 项目位于玉环市披山岛北侧近海海域。工程规划装机容量 约200MW,工程场区涉海面积约38km² | 待定 | 35 | / | 玉环市人民政府 | 谋划类 |
46 | 玉环H级燃机创新发展示 范项目 | 华能玉环电厂 | 玉环市 | 建设两台H级燃机,单台联合循环容量60万千瓦 | 待定 | 30 | / | 玉环市人民政府 | 谋划类 |
47 | 台州LNG接收站项目 | 待定 | 临海市 | 选址临海市头门港,建设规模为300万吨/年,配套建设 LNG码头 | 待定 | 59 | / | 临海市人民政府 | 谋划类 |
48 | 三门抽水蓄能电站 | 待定 | 三门县 | 规划装机120万千瓦,建设4台300MW机组 | 待定 | 80 | / | 三门县人民政府 | 谋划类 |
49 | 仙居广度抽水蓄能电站 | 待定 | 仙居县 | 规划装机120万千瓦,建设4台300MW机组 | 待定 | 74 | / | 仙居县人民政府 | 谋划类 |
50 | 天台石梁抽水蓄能电站 | 待定 | 天台县 | 规划装机240万千瓦,建设6台400MW机组 | 待定 | 130 | / | 天台县人民政府 | 谋划类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