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是台州麻帽业的发源地。民国时期,第一批看到麻帽商机的是海门人。1926 年,海门商人孙朗珊往来宁台两地,他看到宁波地区妇女编织的麻帽,于是开始尝试把宁波的麻草运到海门,组织人员小规模的进行生产编织。1927 年,海门商人王孟登、郑启梅开始在海门开设工场教习编织技术。1928 年,王孟登、郑启梅的海门草帽行正式运营,他们既经营麻草,又收购麻帽。1929 年,宁波经营草帽的知名商行坤和、汇泰、泰丰、永余等纷纷来海门设立分支机构。到 1930 年,“是帽业最兴旺时期,产量最高每日达到三、四万顶之多。”(王子鑫、俞锦绥《台州麻帽发展史略》, 《椒江文史资料》第二期,1985 年 12 月,第 37 页。)年产约 600 万顶,产值约 1000 万元。就这样,短短四年时间,海门人把麻帽业的中心从宁波逐渐转移到了海门,继而在黄岩、温岭、临海等地全面铺开。 海门是台州麻帽业的交易中心。经过近 30 年的经营,海门的航运线路,尤其是“椒甬”“椒沪”等线已经相对稳定,海门港埠进出口贸易也日臻进步。这为台州麻帽业的繁盛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础。麻帽业鼎盛时期,在海门开设的帽行就多达七十余家。实力较大的有 :帜丰、福隆、中菲、坤和、公孚、新生、安记、翠和、通原、卫泰、裕丰、永恒、益昌、协鑫、义鑫、永兴等。“海门是台州麻帽交易的中心,麻草和麻帽的吞吐口岸,也是帽胚加工整理的集中点。当时专门从事麻帽加工的工人有500 多人。”(李小玉《台州麻帽业历史概略》,《椒江文史资料》第七期,1989 年 11 月,第 96 页。) “海门”是台州麻帽业的品牌代言词。据史料记载,台州麻帽的产量,温岭占据了 50%。黄岩的重点产帽区是路桥、新桥和院桥,占了 40%。临海占了 10%。然而台州麻帽最终的集聚地是海门,当时“麻帽总是以“海门”为名,都叫它海门麻草帽,在 30 年代各出口行销往国外的出口发票上也都载麻草帽前面加上“海门”字样。”(邱同康《台州地区麻草帽发展概况》,《椒江文史资料》第七期,1989 年 11 月,第 90 页。) 1970 年海门麻帽合作社社员领料交货证
|